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 优化 方案 高中 同步 测试 语文 选修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语言基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此之谓自谦B如恶恶臭C故谚有之曰D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切,一律B小人闲居为不善闲居:平时居住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哀矜:怜悯,同情D上老老而民兴孝老老:尊敬老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机如此B此之谓自谦C大学之道 D大人闲居为不善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未之有也毋自欺也B德者,本也;两者,末也孝者,所以事君
2、也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尧、舜帅天下以仁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5下列句子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B弟者,所以事长也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二、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贫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
3、,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弟者,所以事长也弟:顺从和敬爱兄长,后来写作“悌”B其机如此机:机密C此谓一言偾事偾:覆败、败坏D而能喻诸人者喻:开导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之:代词,指
4、代前面提到的事B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而:连词,表承接C尧、舜帅天下以仁以:介词,依,凭D故治国在齐其家其:代词,自己的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B“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大学把家教与治国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一贯特点。C只要把孝、悌、慈运用到处理“国”与“天下”的各种关系上,就一定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D齐家与修身的内在联系在于,如果不能修身,内心就有所偏颇,内心有了偏颇,就无法处理好家庭或家庭内部的关系。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5、现代汉语。(10分)(1)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贫戾,一国作乱。译文:_(2)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译文: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2分)斗且见微知著斗且廷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
6、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赢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殣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选自国语楚语,
7、有改动)【注】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称赋:与兵赋相称。宾献:馈赠及进贡。若敖氏:与斗子文同族。放:依托。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羞子文羞:羞辱B是勤民以自封也勤:使劳苦C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令:美好D其速怨于民多矣速:招致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1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据的一项是()(3分)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子常奔郑,昭王奔随A BC
8、 D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斗且见微知著,从与令尹的交谈中看出对方一心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临着亡国之灾。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禄,子文却避而不受。C子常身居高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腾,终被百姓抛弃。D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福及子孙后代。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译文:_(2)四境盈垒,道殣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译文
9、: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9分,每小题3分)“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成庶中正”。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
10、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盼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
11、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需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而反对“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极”(尚书洪范)的前提下进行的。总之,建“极”与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义都是说要公正地符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孔子将上述这种用“中”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
12、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创立了儒家的“中庸”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提出的。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用“中”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给“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但“中”字的基本含义,即舍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在儒家的“中庸”说中。(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15下列对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说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从用“中”思想到儒家的“中庸”说有一个发展演变
13、的过程。B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它这时只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存在的。C先秦用“中”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代刑罚之“中”的观念,这种观念表明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等特点。D用“中”思想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否则,偏与倚、过与不及也就不存在了,更不可能在它们之间进行调和折中。1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除恰到好处地符合一定标准外,“中”也可以指这个标准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和“节”“极”的含义相通。B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意思是标准、法度,诗卫风氓里“士也罔极”中的“极”字就是这个意思。C“皇极”是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的法则,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635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第1课时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