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2(部编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五 单元 18 中国人 失掉 自信 教学 设计 部编版
- 资源描述:
-
1、第五单元整体备课本单元所选议论性文章,都带有思辨色彩,是第二单元议论性文章的延伸和深化。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针砭时弊,阐释了公理正义;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聚焦学术、思维,前者论述了怀疑精神与学问的关系,告诉我们治学要有怀疑精神,后者阐述了如何拥有创造性思维,启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创造宣言探讨了创造的意义,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它们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学生思想,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増进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
2、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学会用材料支撑观点,学会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运用讨论的规则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语言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怀疑与学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创造宣言气势充盈,激情洋溢。驳论方式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采用了驳论证的方式批驳观点,创造宣言则用举反例的方式驳观点。内容课时教学要点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1. 引导学生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2. 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了解驳论的特点,理解
3、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3. 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力量,培养学生简明、清晰、严谨、准确的用语习惯。4.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5. 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使用的材料能支撑观点,并能采用多种论证方法。6. 掌握讨论的特点和规则,并能运用常见的讨论方法。19.怀疑与学问220.谈创造性思维121.创造宣言2写作论证要合理2口语交际讨论2(设计/龚清平)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3.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
4、的语言。【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2.整体感知作者的论证思路,并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今古观照,导入新课师:如今中国飞速发展,国人精气神激荡天宇。相信同学们对此一定深有所感。但是八十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沈呢?中国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状态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了解那段令人愤慨的历史。【设计意图】用现今中国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以八十多年前的历史掠影的悬念发问,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二、读破,感知论证思路1.破题,猜测“树”与“立”,读出愤慨之
5、情(1)请模拟鲁迅先生的口吻,读读题目,说一说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并思考文章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预设:反问语气,对有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表示怀疑、愤慨。(2)这篇文章中出现的观点可能有几种?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预设: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主张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资料助读1:时代背景课件出示: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逼近,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
6、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跳读,明辨“树”与“立”,读出对比之味(1)自主读,标注鲁迅先生呈现观点的主要句子。预设: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追问:请根据课文注释和时代背景,说一说观点的持有者分别是谁。预设:观点的持有者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7、,观点的持有者是鲁迅先生。(2)指导读,读出失望悲观、垂头丧气之情。试着给“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一句加上适当的语气词,读出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心理。预设: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呀。(读出失望、悲观之情)(3)指导读,读出自信自豪、坚定有力之情。请模拟鲁迅先生的口吻,读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饱含的情感。预设:“我们”重读,“中国人”字字有力。(读出自信自豪之情,读出坚定有力的语气)3.寻读,感知“驳”与“结”,读出理性之情究竟如何判断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请用文中的一句话简要回答。预设: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它告诉我
8、们对待一件事情要理性辨识,不可随波逐流,要有怀疑精神)4.回读,读出驳论之思路回读对比之情、理性之情的句子,思考本文的基本思路。预设:树驳立结树靶子(第1、2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驳敌论(第35段):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立己论(第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结论(第9段):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是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资料助读2:驳论文常识课件出示: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
9、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设计意图】驳论文,学生接触得少,知识积累得也少,故淡化文体意识,采取四重朗读法。既读出了鲁迅先生写作时五味杂陈的心情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又读出了驳与立的整体架构,更读出了其语言风格,最后补充驳论文常识,难点不攻自破,生成朗读、口语表达等语文素养。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再读观点句,说说你眼中的鲁迅先生课件出示: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
10、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预设:英勇无畏、心系国家安危。资料助读3:体现鲁迅精神的名言课件出示:(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习作练习请以逆境不利于人成长为题,写一则500字左右的驳论文。(自主写作,交流展示)【设计意图】设置“说说你眼中的鲁迅先生”环节,感悟其精神,有利于深入理解作者观点。设置逆境不利于人成长的小驳论文当堂训练,既有利于落实驳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理性追寻自己的精神成长,双向驱动实现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第2课时【课时目标】1.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
11、者的论证思路。2.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教学过程】一、温习旧识,沉淀驳论文常识1.驳论文的定义2.驳论文的论证方法【设计意图】复习驳论文的定义、论证方法,既为后面学生理解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做铺垫,又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读深,厘清驳论之道过渡语: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1.寻敌论论据,读出嘲讽之味(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请大家朗读第1段,结合相关词句说明。课件出示:两年以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2)请模仿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吻,以说的方式还原(课件出示
12、词句)当时呈现的情形,说一说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嘴脸。预设:国民党反动派洋洋自得、炫耀的嘴脸。(3)请将“我们”换成“他们”,再模仿鲁迅先生的口吻转述第1段,并结合关键词语说一说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预设:嘲讽、戏谑的语气语调,这样更能凸显鲁迅语言的尖锐犀利,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总”,国民党反动政府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此时国民党反动政府还在夸耀地大物博,真是可悲啊!“只”,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沉迷于“求神拜佛”不能自拔、顽
13、固不化的样子,把国民党反动政府软弱无能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2.辩敌论本质,读出讽刺之味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敌论点,鲁迅先生持批判态度,那么他们失掉的究竟是什么?其依据又是什么?预设:(1)他们失掉的是他信力。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而国民党反动政府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所以说他们失掉的是“他信力”,而非“自信力”。(2)发展自欺力:一味地求神拜佛,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他信力”“自欺力”与“自信力”,一字之差,属于仿拟,把国民党反动政府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辛辣讽刺。资料助读4:驳论证课件出示:驳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083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