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语文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测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练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届语文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测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练 WORD版含解析 2020 语文 高考 二轮 专题 复习 测试 语言表达 准确 鲜明 生动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练1(2019湖北元月高考模拟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引用“文人之笔、劝善惩恶”鼓励文艺工作者用文艺温暖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惩恶扬善”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请从边城红楼梦呐喊中任选一部或一篇,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该作品中表现了怎样的“惩恶”或“扬善”的意图。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答: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及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题干是“从边城红楼梦呐喊中任选一部或一篇,
2、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该作品中表现了怎样的惩恶或扬善的意图”。首先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部或一篇小说,选该小说中自己最熟悉的人物,结合这个人物的事情,从这个人物的身上看作品惩恶或扬善的意图。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是任选一部或一篇“惩恶或扬善的意图”。选择好作品后,回答本题分三步走:首先要叙述小说中人物惩恶或者扬善的表现,然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指出惩恶或扬善的意图。注意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如:选择边城这部小说,可以抓住小说中淳朴善良、热情助人的湘西人来谈湘西人身上的美好人性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如翠翠天真清纯,傩送真诚热心,爷爷倔强朴实。答案
3、:(示例一)边城里描写了一群淳朴善良、热情助人的湘西人。翠翠天真、清纯,傩送真诚、热心,爷爷倔强、朴实,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美好的光辉。作者通过这些形象,讴歌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示例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蔑视封建礼教,对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情深意痴,对身为奴仆的晴雯无私关爱,对底层百姓充满同情和怜悯。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歌颂了追求自由、平等、爱情的可贵。(示例三)呐喊中的小说阿Q正传,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总能在精神上获胜。鲁迅写作这篇小说,意在揭示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
4、者的注意”。2(2019河南六市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答题。(6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有新的事物不断产生。当第一艘汽船(蒸汽机船)被发明的时候,它的续航能力非常差,所以当时帆船主都认为,根本就不需要在汽船上花力气;当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它传播信息的能力相当强,所以一些人认为,通过网络就可以习得很多知识,没有到校求学的必要了。当今世界,新生事物更是层出不穷,类似上述现象也并不鲜见。那么,我们应怎样看待新生事物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表述严谨,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答: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汽船出现,没有引起重视”“互联网出现,过于乐观”可知,谈论看法时应持辩证的观点,
5、对“新生事物”要辩证地看待,要理智清醒,既不要过于悲观,也不要过于乐观。答案:(示例)当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或过于悲观,也不能反应过度,过于乐观;应保持应有的理智和清醒,通过理性分析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3(2019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二次联考)2018年,适逢苏轼981周年诞辰,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孩子们在晨读时间吟诵苏轼的诗词,临摹苏轼的书法和画作,跟着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康震老师一起品读苏轼作品,观看纪录片苏东坡随着对苏轼的了解越来越多,孩子们也产生了很多想法。利用假期,这些孩子自愿组成小组,以苏轼为主题进行研究,完成了23份研究报告,主题涉及“苏轼的旅游
6、品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等。连人民日报都惊呼:“厉害了,祖国的花朵!”有人认为此举可大力推广,有人则认为不然。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6分)答: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此举”指的是学校针对苏轼采取的教学形式,答题时,既可以赞同这种教学形式,也可以反对这种教学形式,先明确观点,再讲明理由。若赞同,可从教学形式的丰富性、传统文化、学生发展等角度分析;若反对,可从功利性、评价标准、儿童创造力等角度分析。答案:(示例一)赞同。这样做,丰富了诗词的教学形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学习了苏轼的诗词,又传承了传统文化,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152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