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 2020 年高 语文 模拟 试卷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测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花卉、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纹样就已有各式的花叶、虫鱼等。商周时,青铜器、玉石雕刻上出现了龙凤玉蝉等更为复杂的形象。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出现了一般认为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双鸦栖树图。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花鸟画逐渐独立成科,晚唐五代时已形成不同流派。宋
2、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期。北宋前期,崔白对写意技法的拓展,让花鸟画得以进一步表达艺术家的灵性。北宋后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方向发展,笔法细腻娴熟,格调高雅,工笔花鸟画达到巅峰。宋代在理学、文学、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着艺术创作、人文交流与艺术鉴赏。一方面,“格物”精神的倡扬,促进画家探究四时花草变化及自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意蕴;另一方面,苏轼、文同等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提升、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水墨花鸟因人文情怀的注入初步形成独特体系。元代,诗、书、画、印开始融合,“作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推动了花鸟画向更为注重笔墨、追求意趣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徐渭、八大山人等将中国花鸟
3、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之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的审美需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在它的推动下,中国花鸟画不断发展,在题材之外不断深化其原有的精神内蕴。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我们的先民还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后来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寓意。这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葫芦、蝙蝠等,具
4、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抒发着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操守,满足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经历了形式、语言和文化观念的现代演变,但其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更是民族文化精神不断正本清源的体现。花鸟画的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跟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法则相统一的。我们向世界展示的中国艺术,应该体现这种具有民族风骨、正大气象的中国精神。也只有当我们树立起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构建起一种基于中华文明底色、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花鸟画现代样式
5、,中国花鸟画才能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花鸟画的描绘对象很广,除了花卉、禽鸟外,还包括畜兽、虫鱼等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B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的花鸟画起源于远古时期,东汉壁画双鸦栖树图被认为是最早的花鸟画。C民族文化赋予花鸟画“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的原动力,这也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内蕴。D花鸟画虽经近百年的现代演变,但其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依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选项,再在原文中找到相关
6、信息,认真比较,分析其异同。B项,偷换概念。“花鸟画起源于远古时期”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并非是“花鸟画”;双鸦栖树图是“一般认为最早的独幅花鸟画”,而非“最早的花鸟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简单介绍了花鸟画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花鸟画的发展历程,但对各发展阶段的介绍详略不一。B文章探寻了花鸟画写意精神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花鸟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及常用的艺术手法等内容。C文章具体分析了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演变情况,并肯定其对世界艺术发展已有的影响与贡献。D本文为艺术评论,基本按照层进式的结
7、构谋篇布局,引资料与举例子相结合,材料翔实,论证有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先切分选项内容,根据对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分析,然后判定选项的正误。C项,曲解文意。“具体分析了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演变情况”错误,文中只是简单提及,并没有具体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理学、文学、科技等的拓展、推动以及士大夫的积极参与,花鸟画很难在宋代走向成熟、鼎盛。B花鸟画只要适应了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契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就能够雅俗共赏,获得人们的喜爱。C花鸟画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借丰富的题材抒发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人
8、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D充足的文化自信能帮助我们创作出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现代花鸟画,使其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此类问题,注重把握选项的具体内容与原文的对应关系,对比过程中注意分析选项中“只要就”“只有才”“可见”“还应该”等词语体现的逻辑推断意义。B项,条件不充分。原文第四段说“徐渭、八大山人等将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之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的审美需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其中将“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对应“雅”的一面,“书画市场”和“大众的审美需要”对应“俗”的一面,选项中只谈了后两点,“雅俗共赏”的条件不充
9、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形式,具有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在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延续了一千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担负着传承道统的使命,也是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虽然今天的书院似乎光彩不如从前,但它的历史使命并未结束,其影响力反而刚刚开始。(摘编自让传统书院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材料二“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坐落于湖南省衡阳
10、市的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它曾声名远播,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资料显示,自唐代以来,衡州地区先后建造石鼓书院、邺侯书院和船山书院等69所书院。据衡阳市文物局局长吴建波介绍,为了进一步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衡阳市把古书院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编制了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书院文化纳入系统性保护工程。在对古书院加大修缮保护力度的基础上,衡阳市还进一步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将古书院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古老的书院记忆,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这座城市走向新的
11、繁荣!(摘编自古老书院正在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材料三时至今日,岳麓书院现有专职教师近70人,学生300余人,下设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系、哲学系,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今天的岳麓书院也以发展相关高层次学术研究为要旨,从研究书院本身出发,逐渐扩展研究范围,在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经史子学等领域取得了种种成就,现拥有中国历史研究所等10个科研机构,并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大约占了湖南大学总成果的三分之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肖永明说。“书院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学术资源,必须充分地进行挖掘。”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他目前在做的,是对现存书院文献进行全面、系
12、统的整理和研究。这在他看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据初步统计,现存书院文献至少在1500种以上,散落各处,大量不为人知或损毁严重。近十几年来,虽然书院研究有日渐兴盛之势,但尚不够深入全面,这也与目前书院文献资料并不丰富有关。于是,他带领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以影印和点校的方式,整理了约1200种文献,同时对书院文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摘编自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材料四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了审视和反思,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13、近些年来,大量有识之士通过书院的创办或修复,来推动书院文化的相续,甚至还出现了网络书院的形式。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加速器,也让现代书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契机。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之人。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不久前,白鹿洞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名单,鹅湖书院也成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能给我们灿烂的未来。(摘编自书院,中国人
14、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具有教学、藏书、祭祀等功能的古代书院,可以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现代书院应保留古代书院教学研究、图书收藏等传统功能。B衡阳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为无数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求学讲学提供了便利条件。C今天的岳麓书院着力发展与书院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在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多种成就,因而提升了湖南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D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对传统文化更新的理解和认识,人们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升温,书院文化将会得以复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
15、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因而提升了湖南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无中生有。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中央和地方文件,对当今书院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B衡阳市加大对古书院的修缮保护力度,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有助于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C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整理上千种文献,构建了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D网络书院的形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出实体书院,走进平常生活,使现代书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契机。答
16、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构建了”时态错误,原文材料三最后一段说的是“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62018年12月8日的光明日报称,如何让书院“活”在当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成为当今书院探索的重要方向。应该怎样进行中国书院古为今用的探索与实践?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政策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保障。加强宣传教育。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基地,定期举行相关文化活动,突出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完善人才培养格局。设立与书院文化相关的从本科到博士后的不同层次的学科专业,为发展相
17、关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拓展书院文化研究范围提供人才。完善文献资料。将散落各处的书院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构建书院文献体系,呈现书院文献全貌,以便学生研学、大众了解和学者研究。借助新媒体传播。建立网络书院,采取“互联网国学”等新媒体方式,让书院文化紧跟时代步伐,走进平常生活。(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整体把握四则材料主要内容,可知本题答题区间为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由材料二中“衡阳市把古书院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编制了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书院文化纳入系统性保护工程”和材料四中“2017年1月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可知
18、,地方和中央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保障;由材料二中“衡阳市还进一步突出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和材料四中“白鹿洞书院成功入选实践教育基地之一”可知,应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基地,定期举行相关文化活动;由材料三中“岳麓书院现有专职教师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今天的岳麓书院取得了种种成就”可知,应设立与书院文化相关的不同层次的学科专业,为发展相关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拓展书院文化研究范围提供人才;由材料三第四段可知,应搜集、整理散落各处的书院文献,构建书院文献体系,呈现书院文献全貌;由材料四第二段可知,应建立网络书院,采取“互联网国学”的方
19、式,使书院文化能紧跟时代步伐。据此分点作答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喝晃汤江岸无论如何,大过年的,总得让老婆、孩子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一家人总得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包一次饺子!可是,有一年,快过年了,周全明还没有想好,怎样弄到过年要吃的那几斤猪肉。大概有十多年了吧,他家过年就没有杀过年猪。黄泥湾这十几户人家,虽然不是家家户户每年都杀年猪,但多数家庭隔个三年两载也要杀一头。整个湾子十多年没杀过年猪的,只有周全明一家。他上有偏瘫老娘,下有六七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仅凭他和老婆两人在生产队挣工分,粮食都不够吃,还能吃猪肉?如果不是生产队照顾缺粮户,允许他
20、家向集体借粮,他家每年都会饿半年肚皮的。好在黄泥湾有一个老辈子传下来的好习惯,没有杀年猪的人家,可以向杀年猪的人家赊一块肉来吃,等到自己家杀年猪了,再还上就是了。每一年,周全明点头哈腰地从别人手里接过称好的猪肉,满面笑容地说,今年吃你家的,明年吃我家的。这句话,被他重复说了十多年,但是他家的猪肉什么时候能吃上,还是一个未知数。后来,他再开口赊肉的时候,要么热脸贴了人家凉屁股,人家干脆不理睬他,要么他赊五斤,人家只肯给三斤,而且还是猪后裆处的囊囊膪。周全明几乎欠了整个湾子所有人家的猪肉,今年找谁借呢?找谁借,都难以启齿。他到姐姐家串门,他姐不忍心,悄悄塞给他五元钱,对他说,你到公社食品站去买几斤
21、猪肉,给孩子们过年吃吧。周全明攥紧五元钱,手心里汗津津的,走到食品站的时候,竟将一张钞票都捂湿了。食品站却排着一个长龙似的买肉的队伍,他只好站在队尾,焦急地看着案板上的半扇猪肉被一点点肢解,一点点被人买走。突然,一个年轻人径直走到肉案前,也不言语,卖肉的赵师傅却挥刀砍下一大块好肉,递给年轻人。我们排半天队了,凭什么他不排队?还讲不讲先来后到人群里响起纷乱的抗议声。赵师傅“叭”的一声把刀砍在肉案上,双手往腰间围裙上一叉,傲慢地说,他是我儿子。谁喊我一声爹,我也给他砍一块肉!大家顿时沉默下来。周全明慢慢走到肉案前,对着赵师傅清晰地喊了一声,爹!赵师傅愣了,所有等待买肉的人都愣了。周全明不由分说,从
22、肉案上拔起刀,三刀五刀下去,砍下一大块好肉,拎起来,大步流星地走了。分田到户那一年,周全明家田地分得多,打下的粮食堆积如山。他家不仅能吃饱饭了,而且过年要杀年猪了!黄泥湾人把猪血叫作猪晃子,杀了年猪,往往要开一两桌席面,把每家家长请来坐席,俗称喝晃汤。席上的主菜就是猪肉、猪肠、猪心肺、猪血放在一起的乱炖,就是晃汤。另外还要给每家每户送一海碗炖好的晃汤。这种杂烩为什么不叫别的名字,而叫晃汤,可能和猪血最廉价有关。这应该是乡间的一个俗称。周全明家终于杀了年猪,也请来了众乡邻喝晃汤。全湾子的狗都挤了进来,在桌子底下打架,争啃人们丢下的骨头。酒至半酣,有人笑道,老周,你家的猪拱进萝卜地里了吗?还有一个
23、更促狭的人,竟然抱起自己家的狗,对着席面说,睁开你的狗眼看看,这桌子上还有什么?够不够人吃的?你们还想抢?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周全明的脸立马红到了耳根。他讪笑着,支支吾吾地说,俺家欠大伙儿十多年的肉账呢,还清以后,一头猪就剩下头蹄和下水了。明年一定让大家吃个痛快,保证一块儿萝卜也不兑,全炖好肉。你还让我们等到明年?我看见你家厨房里还挂着一块好肉呢,怎么不炖上?肯定是留到过年自己吃吧!有人不依不饶。周全明解释道,这块肉,是留下来还给公社食品站卖肉的赵师傅的。赵师傅已经退休了。当周全明敲开他家大门时,他问,你找谁?有事吗?周全明毕恭毕敬地说,我就找您,今天专门过来还几年前借您的猪肉。说着,双手递过猪
24、肉,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走了。赵师傅接过沉甸甸的猪肉,死活想不起来周全明是谁,更想不起来自己何时借给他这么一大块猪肉。(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作品:微小说,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热热闹闹包一次饺子”,表现了人们对过年的美好期盼,但“无论如何”“总得”道出了贫苦人家的生活艰辛。B众乡邻到周全明家喝晃汤,却不满汤里肉少菜多,这表明尽管周全明还清肉账,还请乡邻喝了晃汤,大家依然瞧不起他。C小说通过周全明家过年时前后不同光景的对比,写出了分田到户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改善了生活条件,解决了温饱问题。D小说结尾“沉甸甸
25、的猪肉”照应了前文“砍下一大块好肉”,此时“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猪肉,更是周全明的一份感恩之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乡邻只是在热闹之余,顺便开的玩笑,没有“瞧不起他”。8“喝晃汤”的情节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出现,作者却以此为题,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原因。(6分)答: 答案从情节看:“喝晃汤”是小说重要情节的转折点,代表着周全明一家生活境况的转变;同时,小说用请乡邻“喝晃汤”这一情节来引出周全明还清村人肉账,尤其是留下一大块好肉还给赵师傅的情节。从人物形象塑造看:周全明家生活条件改善后,主动请乡邻来“喝晃汤”,表明他知耻感恩,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题看:“喝晃汤”是身处
26、贫困与走向富裕的分水岭,作为标题有着重要的寓意,深化了小说感恩与尊严的主题。从表达效果看:用一个读者不熟悉的黄泥湾风俗作为小说题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可以从情节、人物、主旨、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情节上,“喝晃汤”是黄泥湾的风俗,这是小说重要的情节转折点,说明周全明的生活有所改善,引出下文周全明还肉账的情节。人物塑造上,周全明请乡邻“喝晃汤”,表明他知耻感恩。主旨上,“喝晃汤”深化了小说感恩与尊严的主题。表达效果上,作者用一个读者比较陌生的风俗作为小说题目,可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9江岸的乡土系列小
27、说极具“黄泥湾风情”,其魅力得益于叙写感人的细节和融入民俗、民风。本文是如何呈现这些“魅力”的?请结合作品赏析。(6分)答: 答案叙写感人的细节:买肉时周全明“攥紧”五元钱,手心“汗津津”,钞票“都捂湿了”,足见他对五元钱的珍视与对肉的期盼;还肉时周全明“毕恭毕敬”“双手递过猪肉”“深深鞠了一躬”,写出了他对赵师傅的感激与尊重。文章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融入民俗、民风:在黄泥湾,老辈子传下来的过年可以赊肉、杀年猪后请每家家长“喝晃汤”、给乡邻“送晃汤”的好传统,表现出乡邻之间互帮互助、不忘恩不忘本的淳朴品质。这些都体现出了黄泥湾独有的魅力风情乡土气息浓郁,民俗、民
28、风淳厚质朴。(每点3分,其中明确鉴赏角度1分、举例准确1分、分析恰当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达技巧、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这些魅力”主要是指“叙写感人的细节”和“融入民俗、民风”,据此组织答案即可。从叙写感人的细节看,如周全明的姐姐悄悄塞给他五元钱让他买猪肉后,他“攥紧五元钱”“手心里汗津津的”“一张钞票都捂湿了”,可见他对这五元钱的珍视及对肉的期盼;如周全明在还赵师傅猪肉时“毕恭毕敬”“双手递过猪肉”“深深鞠了一躬”,可见他对赵师傅的感激与尊重。从融入的民俗、民风来看,“好在黄泥湾有一个老辈子传下来的好习惯再还上就是了”“黄泥湾人把猪血叫作猪晃子另外还要给每家每户送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