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11-201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无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长春市 2011 2012 学年 年级 语文 下学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答案
- 资源描述:
-
1、吉林省长春市第104中学2011-201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无答案)一阅读 (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题(每空1分,其中第8题和第10题前两个空1分,本题共15分).1、艰难苦恨繁霜鬓,。(登高)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3、,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4、,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5、李商隐在无题中,用形象的比喻为我们阐释了爱的内涵的诗句是:,。6、李商隐无题中“”写自己,“”想象对方。使人想到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7、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这两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
2、的意味。8、范仲淹渔家傲中 “,”一联,点名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反衬出边地的荒凉,托物寄兴,实际上是写人的感受,雁尤如此,人何以堪! 9、时光流逝,天云无情,而诗人“犹自音书滞一乡”,怎不激起强烈的慻怀故土之情呢?王维在次北固山下道出“?”思想愁绪。10、杜牧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诗有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作,有写景抒怀,纪行咏物之作,请选择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初中教材学过的)诗句: , 题目: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题(本题共10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3、,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1、本文选自 ,作者孟子,名_,字_.被尊为 (2分)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舜发于畎亩( )天将降大任( )空乏其身( )衡于虑( )13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3分) 14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_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3分) (三)课外文言文
4、阅读题(本题共5分). 阅读郑瑄的误认,回答问题。 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注释】卓茂:人名,字子康,河南南阳人。西汉元帝时,以博学为通儒,曾任丞相府史事、侍郎等职。东汉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而自挽车去( ) 顾而谓曰( )16、从卓茂“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等做法中,可看出卓茂是怎样的人?(2分)17、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不免会产生误会,怎样对待误会人各有不同。
5、试就本文二人对待误会的行为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分) (四)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2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玉兰花的记忆 卢 玮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 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范围,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念小学时,家人总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158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