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试3(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资源描述:
-
1、单元综合测试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体美德的养成,即使在政治实践中也明确倡导德政,就此而言,将儒家伦理视为一种德性伦理是恰当的。然而,德性修养不是儒家伦理的最终旨归,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功才是儒者最高的价值目标。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重要性或将二者割裂开来。如果说“修己”是偏重于内省式的道德自律的话,“安人”“安百姓”便是经济天下、博施于民的外在事功。在他看来,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是起
2、点,“安百姓”才是终极目标。他还认为,在职位或社会分工的意义上,国家的统治者应当依照“义”的原则,遵守为官之道,把国家治理好,使百姓丰衣足食。而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应当积极追求物质利益,这是职业本分。孔子在品评人物时也坚持了德性与事功相结合的原则。管仲因其为人处世与儒家的价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受到儒家学者的批评。但是对于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的卓越事功,孔子毫不吝啬地称赞其为“仁”。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是德性主义的,事功也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从孔子本人一生的政治实践来看,他对于事功的重视并没有停留在思想层面上,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儒者,他一生周游列
3、国,颠沛流离,仍然矢志不移,目的就是实现经济天下的社会理想。孔子之后,儒学传统可以大致分为两派:一是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一派,重视德性修养,追求道德理想,传承了儒家的德性伦理传统;二是子贡等人走了一条现实主义的路子,在坚持和发展儒家德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的重要性,关注现实,追求事功。到了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开辟了儒家由内圣成德到实现外王事功的路径。然而,这一路径以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第一要务,致使一些儒者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过分强调身心修养而忽视了对外王事功的追求,丧失了先秦儒者在追求事功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勇武气质和进取精神。特别是后世儒者对“修身”的理解大多局
4、限于道德修养方面,不大注重对于经邦济世的实际才能的学习,越来越走向心性修养的内圣方面,在外王事功的开拓方面十分乏力,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也没有有效地搭建起由内圣成德通往外王事功的桥梁,这也成为之后儒学发展过程中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儒家事功伦理的演进过程来看,它始终与德性伦理交织在一起,尽管二者经常相互批评、辩难,但其始终没有脱离儒学一体的范围。在与德性伦理的分歧中也可以看出,儒家事功伦理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性,事功学者大都没有沉迷于书斋,而是着眼于现实,发扬儒学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传统,致力于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问题的解决。(选自李雪辰儒家事功伦理的发展脉络,有删改)1下列对
5、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儒家的事功伦理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性,德性修养、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功是儒者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B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重要性,他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未排斥事功。C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直接导致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D因为事功伦理没有脱离儒学一体的范围,所以儒家事功伦理在演进过程中始终与德性伦理交织在一起。解析:A项,“德性修养”不是儒者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C项,“直接导致”有误,打破平衡的是后世儒者。D项,强加因果,前面的原因不能得出后面的结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6、一项是(3分)(C)A文章用“修己”“安人”“安百姓”来论证孔子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B文章以评价管仲为人处世来论证孔子品评人物时坚持德性与事功相结合的原则。C文章列举子贡等人走了一条现实主义的路子来论证孔子之后,都强调追求事功。D文章用众多事例来论证建功立业、成就经邦济世的事功才是儒者最高的价值目标。解析:C项,“都强调追求事功”分析错误,文章说孔子之后儒学传统分成两派,只是子贡等人强调追求事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孔子认为国家统治者和普通百姓都可以追求事功,前者应当依照“义”的原则治理好国家,后者也可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积极追求物质利益
7、。B孔子在品评人物时体现出对事功的重视。管仲的为人处世与儒家价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但他辅佐齐桓公建立卓越事功,因而备受孔子称赞。C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传统,后世儒家强化了这一倾向,将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的第一要务,逐渐走向心性修养的内圣方面。D以子贡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了儒家事功伦理传统,坚持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的重要性,后世儒家则以此为基础,开辟了由内圣成德到外王事功的途径。解析:D项,“后世儒家则以此为基础”有误,基础应为“德性修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15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
8、层论坛上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 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他说,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财富多少,而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中国政府不仅有坚强的决心,还能够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6年时间减贫7 000多万,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 17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为实现这个目标,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系列政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此外,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
9、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记者了解到,今年扶贫日前后,教育部等部门将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摘编自2015年10月16日“新华网”)材料二:2016年,中国超过1 000万人告别贫困。近日,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这一数字,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奋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1 000万”这个数
10、字背后,是中国贫困家庭摆脱贫穷的实在收获与喜悦。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6年的4 335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中国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归功于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三:提问:现在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形
11、势?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去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特别突出的:第一,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都在6.7%,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8%。中国经济的总量大概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将近占全球经济增量的33%,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非经过不知难。第二,稳就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新增创造了11 000多万的就业岗位,去年安排了新增就业人口1 300多万,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第三,平稳增长的表现是脱贫攻坚,去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1 2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
12、,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放眼全球,可能中国是唯一能够做到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第四,稳中求进的“进”,主要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深度进展,为去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今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夯实了更好的基础。(摘编自2017年3月5日“中国网”)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2013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年份是2016年,最多的年份是2013年。B近5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至少下降1 200万的速度稳步推进。C2012年底至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了一半左右
13、,计划2017年脱贫人数仍在1 000万以上。D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至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解析:根据材料二数据图可知,2013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年份应是2014年,脱贫人数为1 232万,比2016年的脱贫人数1 240万少。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材料一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减贫与发展的演讲及相关人士的解读,突出了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和目标规划。B材料二着重介绍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有关扶贫、减贫的报告,附以外媒报道,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成因及世界影响。C材料三采用访谈形式,如实报道中国现在
14、的经济形势,从新增就业岗位、脱贫人数巨大两个方面说明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D在大数据时代,以上三则材料都充分利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以事实说话,不加任何主观评价,突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解析:A项,信息遗漏,应还有“扶贫必扶智”的相关内容。C项,材料三不止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经济发展态势,国家发改委主任回答提问时是从四个方面谈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态势的,即经济平稳增长、新增千万就业岗位、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深度进展。D项,“不加任何主观评价”错,新闻里允许有所评价,但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材料中“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贫困
15、家庭摆脱贫穷的实在收获与喜悦”“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等语句就体现了观点态度。6怎样才能使中国现有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答:国家确立扶贫攻坚目标,政府要有决心和担当,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系列减贫、扶贫政策,逐步推进计划落实。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和“五个一批”脱贫手段,保障多种措施共同发力。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增加就业,精准扶贫。教育部等部门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大意对即可)解析:从材料一的第一段、第二段可以概括出扶贫的手段和国家应该有的做法,材料一第四段是教育
16、部门应有的做法,从材料三可以概括出经济对扶贫的影响,从这几个角度逐一概括即可得出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屋头青瓦是谁家潘新日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
17、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
18、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
19、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时常,我会把青瓦当作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
20、、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
21、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B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C作者赋予“青瓦
22、”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的乡愁等等。D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十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解析:“如第十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有误。从文中来看,第十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排比中有部分引用,没有运用典故。8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答:运用比喻,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袍”借喻青瓦古朴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不再古朴、封闭、凋残。“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出青瓦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味,生动形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23、9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作简要分析。(6分)答: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结尾处青瓦听雨,作者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文章结尾处,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这一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崔群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218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