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3课 民为贵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诸子选读
- 资源描述:
-
1、第3课 民为贵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A社稷(谷神)变置(立)得乎丘民(山丘上的百姓)B汤放(释放)桀残贼(害)就(接近,趋向)下C走圹(原野)其何能淑(善)载胥及溺(过分)D孰(谁)与之荐(推荐)人践(登上)位【解析】A丘民:民众;B放:流放;C溺:淹没。2下列加点词,和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例:孟子对曰:“于传有之。”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C作七十列传。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析】例句与C都当“传记”讲。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B)A得天下有道。B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C士不可以不
2、弘毅,任重而道远。D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解析】两个“道”都当“方法、途径”讲。4下列句子中的“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D)A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B子路率尔而对曰。C求,尔何如?D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解析】两个“尔”都当“这样”讲。5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C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袖子里有倒兜就像今天西服的内兜一样,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的,除非你自己掏,否则它自己不会掉出来。D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
3、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解析】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上向下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A五则短文紧扣“民贵君轻”这个中心,从不同角度反复论证,说理透彻精辟。B第4则短文中,孟子反复强调“天也”“故曰天也”,由此可见,孟子很相信“天意”,在他的思想深处,“天意”比什么都重要。C从全文内容看,“民贵君轻”思想的根本就是赢得民心,而赢得民心的根本就是践履仁义。D孟子认为,施行仁政固然重要,但它比不上深入人心的仁义道德教化更能赢得民心重要。【解析】B项中提到的第4则短文,先阐明了天子不能将天下给别人的道理。接着阐明了
4、“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的道理。最后阐明了“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的道理。而孟子反复慨叹“天也”“故曰天也”出现在最后一层,很显然孟子强调天意,但他认为民意比天意更重要,后文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正是说明了民意民心高于天意的道理。二、文本精品阅读下文,完成710题。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
5、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7下列选项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荐之于天而天受之荐:举荐B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暴:显现、显露C使之主事而事治 治:统治D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与:给予【解析】治:治理得好。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C)例: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A荐之于天而天受之B三年之丧毕C夫然后之中国D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解析】C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动词,到。A项,代词,他。B项,助词,的。D项,助词,的。9选出下列句子
6、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D)A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B暴之于民而民受之C天子能荐人于天D“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解析】D项是宾语前置,“谓之此也”,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10下列有关选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选文主要阐明了孟子关于“禅让”的看法,他主张依民意而行禅让。B孟子还强调,受让者要有大贤大德,要首先经受得“主事”的考验,才有可能继位。C“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这句话表明孟子对夺权篡位的否定,强调了上天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唯心主义的有神论思想。D选文层层分析说理,并通过正反对比,把禅位让贤的道理讲得清晰透彻。【解析】“强调了上天的重要
7、作用,体现了他唯心主义的有神论思想”表述错误。这里的“天”是指“天意”,孟子说的“天意”即“民意”。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
8、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
9、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1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
10、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解析】注意“舟”作后句的主语,“入江”“据敌”两种做法,中间断开,“彼舟”作后句的主语。1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外祖父的父亲也称太祖。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
11、”,士死称“不禄”。【解析】祖父的父亲称为曾祖。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俞通海擅长水战,深受太祖信任。他归顺太祖之后,太祖喜出望外,高兴地说“天赞我也!”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中右眼。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太祖脱险。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解析】此时并没有“深受太祖信任”,太祖高兴是因为俞通海有水军千艘。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219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6届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2课蛇岛课件新版沪教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