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

类型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三专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同步练测 WORD版含答案.doc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34815
  • 上传时间:2025-10-28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31.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三专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同步练测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 苏教版 必修 第三 专题 传统文化 文化 传统 同步 WORD 答案
    资源描述:

    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诞生() 攻讦()提倡() 昙花一现()B.铸造() 威慑()咀嚼() 一蹴而就()C.积淀() 惰性()趋势() 有史可稽()D.媲美(p) 负荷()蜕除() 刮垢磨光()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得逞 不屑一顾 斑驳陆离 不堪设想B.变幻 明日黄花 与时俱进 徒劳无功C.推崇 事过境迁 消声匿迹 孤芳自赏D.惰性 应运而生 抱残守缺 无济于事3.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当然,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史

    2、文化名城。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首都;有的 不是首都, 在这里曾发生过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化遗迹。 ,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B.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

    3、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C.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D.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二、课堂练习阅读课文节选,回答问题。财富和包袱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

    4、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

    5、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5.为什么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 6.我们对待传统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7.传统具有怎样的本质属性? 8.文中以“财富”和“包袱”比喻传统,有什

    6、么作用? 9.作者在文中阐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三、课外拓展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传统文化观念的现代诠释一种观念,如果仅是直观的泛说,而未加以分析,很难形成理论体系,当然也就不易接受和“操作”。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现代诠释,亦即证明,是我们提倡的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如“天人合一”,今天借用,就必须确定“天”与“人”各自的科学含义,否则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苑囿。再如弘扬“忠”“孝”,离开科学的诠释,也难免会出毛病。我们的先人倡导“普遍和谐”,但很难实现;今人依然钟情“普遍和谐”,并努力付诸行动。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与外,在时空两无限时,根

    7、本属性是和谐的,一时畸形,事出有因,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斗争恰是一种“正畸矫形”的手段。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观念不少,其中,“内圣外王之道”值得研究。这种说法的原意是,人道德的修养达到完美的地步,社会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内圣外王之道”始终停留在宣传阶段。古人的“内圣”说,是缺乏约束力的一种泛道德主义观念。历史已经诠释了它的作用:“内圣”,不可能成为“外王”的充要条件。现代社会面临着种种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它需要科学的管理系统来调节和解决。所以,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这并不是说我们敌视“内圣”甚至要摒弃传统文化观念;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没有对古代传统文化的

    8、批判继承,就没有现代的、科学的文化观念的发展。明了这一点还不够。回溯历史,中国人“有容乃大”,曾真诚地“吸纳百川”,在唐朝,西域的音乐、舞蹈,印度的佛教文化都请了进来,当时佛经“百十倍”于儒家经典,中国文化并没有因此萎缩反而繁荣发展了。现代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是不会逊于古人的,而且更讲究科学的态度。10.第一段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包含两层意思,请分别概括出来。 11.从文中看,第二段中的“普遍和谐”的“普遍”包括哪些范畴?现代诠释认为“普遍和谐”的条件是什么? 12.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作者为什么说“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 四、语言运用13.

    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五、攻知识点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 ,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2)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 的力量,集团的象征。

    10、(3)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的 ,但仍属于虚构的形象。A.实践 凝聚 原型B.实践 凝结 原型C.实验 凝结 原形D.实验 凝聚 原形答案与解析1.C(A项“讦”读;B项“嚼”读;D项“荷”读。)2.C(“消声匿迹”应为“销声匿迹”。)3对于 虽然 但是 还 总之4.B(A.应将冒号改为逗号。C.第三个逗号应改为分号。D.句号应放在括号外。)5.因为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6.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7.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8.一是使“传统”属性显

    11、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二是对“传统”属性的解释客观而贴切。9.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这两重属性,从而在继承与发扬的过程中能扬长避短。10.(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并不是科学真理;(2)对待传统文化观念必须进行现代诠释。(联系该句的上下文概括。)11.(1)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与外。(2)条件:时空两无限。12.历史证明靠“内圣外王”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现代社会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调节矛盾,解决问题。13.(1)(示例)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或: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观念。)(2)(示例)赞同网祭,摒弃陋习。通过网站祭奠已逝的亲友,既便于表达哀思,又省时省力,减少环境污染,值得提倡。对于烧冥钞、纸汽车、纸别墅等陋习,则要加以正面引导。(可侧重某一方面阐述,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14.A(“实践”指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实验”指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凝聚”指聚集,积聚;“凝结”指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指原来的形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三专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同步练测 WORD版含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4815.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垃圾桶”还是“垃圾筒”.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垃圾桶”还是“垃圾筒”.doc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 《拿来主义 》(共21张PPT) .ppt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 《拿来主义 》(共21张PPT) .ppt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国事”与“国是”.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国事”与“国是”.doc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 《念奴娇 赤壁怀古》2 .ppt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 《念奴娇 赤壁怀古》2 .ppt
  • 山东省淄博市五中2012-201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淄博市五中2012-201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刹那”与“霎时”.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刹那”与“霎时”.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凸现”、“凸显”和“突显”的区别.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凸现”、“凸显”和“突显”的区别.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八达岭”的由来.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八达岭”的由来.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乖乖隆地冬”——南京方言不得了.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乖乖隆地冬”——南京方言不得了.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不尽人意”还是“不尽如人意”.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不尽人意”还是“不尽如人意”.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不可叵测”不通.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不可叵测”不通.doc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劝学2 .ppt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劝学2 .ppt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万事具备”还是“万事俱备”.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万事具备”还是“万事俱备”.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100多”这样的写法可以吗.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100多”这样的写法可以吗.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这里应使用什么标点.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这里应使用什么标点.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用法表.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用法表.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标点符号40问.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标点符号40问.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巧改标点自传.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巧改标点自传.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反问句末尾能不能用叹号.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反问句末尾能不能用叹号.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到分号处算不算一句话.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到分号处算不算一句话.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关于省略号的用法.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关于省略号的用法.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信封上的括号.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信封上的括号.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想”字后标点怎样使用.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想”字后标点怎样使用.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颐.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颐.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表“年”之字.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表“年”之字.doc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二中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二中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汉字间架结构表.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汉字间架结构表.doc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二中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秋景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二中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秋景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汉字结构的划分为何众说纷纭.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汉字结构的划分为何众说纷纭.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