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摘(社会)训练“道德”.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摘社会训练“道德” 文摘 社会 训练 道德
- 资源描述:
-
1、训练“道德”吴奶奶是一位退休工人,养老金不高,房子也不大,住在杭州富阳的一个社区里。汶川地震后,她捐了一笔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以“日日捐”向社会献爱心。虽然捐的钱不多,每日只有区区一元钱,但她说,这一元钱带给她许多快乐,只要有一日不捐,心里就会空落落的。前几天看新闻,有位文具店老板街头孤身追贼,为一位女士追回一条金项链。镜头中,店老板的妻子说:“丈夫就喜欢管这样的闲事,开店十年,这样的见义勇为不下十次了。”这则新闻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追小偷时只有他一个人,而且追了长长的一条街。善与恶、是与非、黑与白这样的“道德观”认知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对“好人”、对“好事”,我们心中还会油然而生出
2、感动和敬佩,但感动归感动,行动归行动。“感动”与“行动”之间还横亘着一条长长的沟壑,有的人走了一辈子,都没有跨过去。看来“道德观”与“道德”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道德观”只是一个理念,而“道德”在行动,“行动”真的很难。香港有位义工叫苏金妹,她认为道德不能靠说理,而靠“训练”。如果要让孩子富有爱心,就应该让孩子走上街头去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训练有素”。“道德训练说”可以解释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譬如吴奶奶的“日日捐”、又如那位店老板的“古道热肠”。一个人做了好事,就会经常做好事,就再也看不得别人“受苦受难”,也看不得“不平之事”了。山东济南有位叫郑承镇的老人,自从1987年那年在济南“收养”
3、了一个流浪孩子之后,这十多年一共帮助了四百多位流浪孩子,最多的时候家里挤住过十三个孩子。在他收养的孩子中,有的读了中专、警校,有的参了军,没有一个再去流浪。常人很难理解郑承镇的行为,唯有“训练有素”这四字才能理解。他显然已把这种救助视为一种习惯,并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所以才能乐此不疲,视为一生的追求。“道德”真的需要训练。这段时间,网上在热议一位名叫陆杰森的美国在华留学生,他在麦当劳门口遇到一位乞讨的老奶奶,于是买了两份薯条,两人席地而坐,开心地吃着。陆杰森的爱心让许多国人为之感动,但对于陆杰森来说,这却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因为他在美国就是一位义工,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为乞丐买一份食物,只是举手之劳。陆杰森的“很简单”,对许多人来说却是“很困难”,现在许多网友甚至还提醒陆杰森被骗了,说那位老奶奶不是真正的乞丐,不应去帮助她。“扶弱济贫”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要走出一步、付出一点,原来这么难。我们接受了太多的道德说教,但缺少实践和体验。结果,我们永远站在“道德观”的阵营里,乐于做一个评判者,而不愿做一位实践者。2010年去香港培训,在九龙塘地铁口曾看到温情一幕:一位只有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地铁出口,手举一块“哮喘基金募捐”的牌子向路人募捐,而他的父母则靠在一辆奔驰车边,微笑着看着他。这个场景,我两年后记忆犹新。我觉得,这是我目前所发现的最好的“爱心教育”和“道德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