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2016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模拟密卷(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2016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模拟密卷三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 抚州市 一中 2016 届高三 质量 检测 语文 模拟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2015-2016年度临川一中高三质量检测语文模拟密卷(三)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尚书与书教传统戴永新 书教伴随着尚书各篇的产生和传播即产生了,但“书教”概念的提出时间较晚,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疏通知远,书教也。”书教的传统,首先表现为“允迪厥德”的稽古意识。尚书的尧典和皋陶谟开篇即用“曰若稽古”,其实就明确地表明作者已经具有了鲜明的历史意识。虞书开篇引出尧、舜、禹的言事,莫不反映出其恪尽职守、勤于朝政的崇高品德;商书追述了殷人祖先的事迹,周书既推崇成汤、文、武等伟大的历史人物,又推崇殷朝中宗、高宗、祖甲等
2、历代贤王。他们“面稽天若”,“吁俊尊上帝”,“畏天显”,“畏天命”,恪尽职守,勤于政事;选人谨慎。尚书的“曰若稽古”,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目的即实现皋陶所言的“允迪厥德”,实现“协和万邦”的目的。又通过“曰若稽古”这种方法,来实现新思想、新观点的推广。书教的传统也表现为“休兹知恤”的忧患意识。休,美也。恤,忧也。虽然这是周公针对用人和理政而发出的感慨,但是“休兹知恤”,时时事事保持“敬”“慎”“恤”“钦”的忧患意识,则是尚书用以垂教后世的重要内容。尚书中尧、舜、禹无不以夙夜忧勤的形象出现。帝尧“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恭谨地立身行事,心忧民事,因此命羲和等人“敬授人时”,恭谨地对待日升日落
3、的自然变化。尚书的虞夏书中,为政惟艰的忧患意识已初露端倪。周书中因为政艰难而产生的忧患意识,则表现得更加明显,并集中体现在诸诰辞中。 “有德惟刑”,因此司法、施刑务必敬慎。要“敬明乃罚”,“庶狱庶慎”,“敬尔由狱兹式有慎”,处理每一案件都应轻重适当,而且案情的审理,减刑、量刑、罚金等均要“其审克之”。周人“监视古意”,夏、殷二朝的相继覆亡,使得他们难以释怀,因此,周书充满了“殷鉴”思想。“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嗣王其监于兹”,“监于殷,丧大否”。经过对夏、商二朝覆亡的反思,周人清醒地认识到“惟命不于常”,如何不重蹈夏、殷覆辙,是他们持续关注的问题。周人重视德治,因此,书教传统
4、也是“以德配天”的传统。周书中85次出现了“德”字,大部分出于周公之口,而且多围绕“皇自敬德”“祈天永命”的目的而展开的。这其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崇拜的延续,同时也显示了周人开始注重人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顺天应民,以达到永固政权的目的。书教之所以形成,应该有赖于史官对史料的选择。因此,那些被史官认为重要的言行和事件载录以便后世“可覆视也”。而在传世和不朽观念引导下,史官在保存档案文件时,更多关注那些“可覆视”的,具有垂范或垂教意义的史实,而正是由于此种原因,大量具有教化意义资料保存下来,为书教的形成,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05月26日07版)(有删改)1下
5、列关于“书教”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书教的产生与尚书的传播与发展密切相关,书教里的一些意识最早在尚书当中便有体现B书教具有传世价值,书教当中所体现的用人为政精神,为尚书能够推及后世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教化内容C书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境况,不仅表现为古人对天的推崇,还表现出“顺天保民”的天人感应的思想D书教的形成,得益于史官的合理取舍与妥善管理,这不仅保证了其质量,还使大量具有教化功用的资料能流世于今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周书相比于其他成书,更具有集成的特点,表现为不仅推崇伟岸的历史人物,又推崇历代贤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尚书所提倡
6、的“曰若稽古”有双层作用,在实现“政通人和”目的时,又推扬用“曰若稽古”的方法提出新思想,新观点C周书中善于总结历代朝廷覆灭的原因,在综合因素后,清醒地通过思辨精神,去避免覆灭的危机,这便是周人“监视古意”的初衷D周书中蕴含着朴素的德治思想,这大体是尊重了古人对天的崇拜,以及出于永固政权的目的,故在社会上推行“皇自敬德”、“祈天永命”的愚民教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A虽然书教概念提出的时间较晚,但书教的后世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历代古书,表现出“集成”、“思辨”的特点B尚书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周书中也有强烈的体现,但相比之下,尚书中所表现出的帝王处理方式却缺
7、乏周书“有德惟刑”的执行力C书教的传世意义形成过程历经艰辛,一是尚书的发展,二是统治者的统治目的的需要,三则是史官们的价值选择,这些都促进了书教的发展D无论是尚书还是书教传统,在现如今,拿出来漫谈,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稽古”、“忧患”意识的现今意义,“有德惟刑”、“以得配天”的社会建设的现今意蕴雷膺,字彦正,浑源人。父渊,金监察御史。膺生七岁而孤,金末,母侯氏挈膺北归浑源,艰险备尝,织纴为业,课膺读书。膺笃志于学,事母以孝闻。太宗时,诏郡国设科选试,凡占儒籍者复其家,膺年甫弱冠,得与其选,愈自砥砺,遂以文学称。丞相史天泽镇真定,辟为万户府掌书记。世祖即位,初置十路宣抚司,诏选耆旧使副子弟为
8、僚属,授膺大名路宣抚司员外郎。中统二年,斡林承旨王鹗、王磐荐膺为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五年,调陕西西蜀四川按察司参议。至元二年,改陕西五路转运司谘议。四年,用兵于蜀,佩金符,参议左壁总帅府事,师还,升承务郎、同知恩州事。宪府表荐其能,遂入拜监察御史,首以“正君心、正朝廷百官”为言,又斥聚敛之臣不宜作相。十一年,加奉议大夫,佥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司事,以称职闻。十四年,进朝列大夫、山南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是时,江南新附,诸将市功,且利俘获,往往滥及无辜,或强籍新民以为奴隶。膺出令,得还为民者以数千计。十八年,转淮西江北道提刑按察副使,以母老辞。二十年迁行台侍御史奉母之官分司湖广江西奏
9、劾按察使二人及行省官吏之不法者。二十二年,丁母忧,去官。明年,起复,授中议大夫、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时苏、湖多雨伤稼,百姓艰食,膺请于朝,发廪米二十万石赈之。江淮行省以发米太多,议存三之一,膺曰:“布宣皇泽,惠养困穷,行省臣职耳,岂可效有司出纳之吝耶!”行省不能夺,悉给之。时年六十二,即致仕,归老于山阳。二十九年,征拜集贤学士。成宗即位,朝会上都,召诸故老,谘询国政,膺为称首,多所建白。一日,延见便殿,奏对称旨,赐白玉带环一。明年,赐钞五千贯,进秩二品。大德元年夏六月,以疾卒于京师,年七十三。赠通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冯翊郡公,谥文穆。摘编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4下列对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二十年/迁行台侍御史/奉母之官/分司湖广/江西/奏劾按察使二人及行省官吏之不法者B二十年/迁行台侍御史/奉母之官分司/湖广/江西/奏劾按察使二人及行省官吏之不法者C二十年/迁行台侍御史/奉母之官/分司湖广/江西/奏劾按察使二人/及行省官吏之不法者D二十年/迁行台侍御史/奉母之官分司/湖广/江西/奏劾按察使二人/及行省官吏之不法者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掌书记。主要执掌府僚的文书等工作,地位仅次于节度副使,但北宋后期,掌书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B金符。有两类释义,一是君权受命于天的凭证,二是古代帝王授予
11、大臣的信物。C廪米。即指公家发放的粮食,又指官府按月向学员们发放粮食。D五千贯。指旧时的数量单位,一贯为一千钱,通常30吊为一贯,五千贯,即150000吊。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雷膺年少有为。在艰苦环境下,雷膺刚满20岁,便通过自己的勤思进取,被丞相召至府中当掌书记。B雷膺不畏权贵。在担任监察御史一职后,雷膺提出“正君心,正朝廷百官”的建议,打击了朝臣与丞相,因此与人结下仇怨。C雷膺惩恶保民。元朝刚收回江南地区时,诸将竞相争功,不断残害百姓,雷膺见此状立马下令禁止。D雷膺为君重用。成宗刚即位时,雷膺是第一位被召请的人,并且雷膺死后还被追封为冯翊群公,并
12、赐其谥号。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是时,江南新附,诸将市功,且利俘获,往往滥及无辜,或强籍新民以为奴隶。膺出令,得还为民者以数千计。(2)布宣皇泽,惠养困穷,行省臣职耳,岂可效有司出纳之吝耶!”行省不能夺,悉给之。(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宋诗,完成8-9题。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宋 曾几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8某诗评家评论此诗道:“纯以气胜,意境亦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一观点。(5分)9全词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
13、来的?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两句写出了“人与人相交往,一生很快便能度过。”(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雨过天期,天空明朗景色的两句是:“_,_。”(3)姜夔在扬州慢中用:“_,_。”两句道出了“十里长街”转瞬变为“满眼青麦”的叹息。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试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高手中村一条黄土小路时隐时现在荒
14、山野岭之上。那时是夏天,骄阳似火,蝉鸣阵阵。灌木茅草疯长正盛,唯独不见人影。此语自然夸张,说时就有两人沿着黄土小道走来。一东一西,相向而行。都是爬上了一面大坡,气喘吁吁,汗水涔涔。于是,都不约而同地到一颗大树阴里歇息。荒山野岭上仅有的两个行路人就这样相遇了。向东去的一个看上去身材瘦小,挑着一副剃头挑子。向西去的一个是彪形大汉,肩着一个沉甸甸的包裹。既在同一棵树下歇凉,就不能不说话。大汉剜了剃头的几眼后,问道:“老兄,剃头的?” 剃头匠眯眼微微一笑:“这还用说吗?”大汉语塞。半响。没话找话:“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剃头匠依旧眯眼微微一笑:“我知道。”“干什么的?”“你哪,”剃头匠道,“既不是做
15、庄稼的,也不是当官的,更不是做生意的。但你有钱,你挣钱不费力气,只是多半在半夜,更深人静,来去匆匆。干你这行常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嗬,看不出你还真行!”剃头匠坐在剃头挑子上依旧是眯眼微笑。大汉摸摸自己丛生的头发胡子,里面藏着粒粒热汗。“既然老兄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就请给我剃个头吧?”大汉拍拍屁股下的包裹说,“我照价付钱。敢不敢?”剃头匠站起来,依旧是那副笑模样:“剃头匠以剃头为天职,没有不敢剃的头,也没有头不敢剃。”“嗬,好!来吧。”“留发还是剃光?”“剃光。”大汉叫道,“剃光爽快!”剃头匠到不远处的凹坑里汲了水,用石头支起锅把水烧热了。将大汉的头摁入盆中洗净烫透,取出。用毛巾揉吸了水分。尔后
16、,让大汉坐在用绳子网成的躺椅中。围了白围布,把剃刀在那块被人油腻污垢漆得漆黑闪亮的刀布上啪啪的篦了几个来回,便正式给大汉剃头。喳喳喳喳,大汉丛生的毛发像黑雪一样纷纷飘落。剃完头,刮胡。剃头匠将躺椅支开放平,让大汉全躺在躺椅上。剃头匠刮得很仔细,从嘴边到腮旁,然后转到脖子上。大汉感到剃头匠的刀在他的脖子上急速飞走,旋来绕去,嗖嗖生风。刀刃轻触皮肤,若即若离地游走所产生的那种微痒,确实使他感到惬意。他舒服地闭上了眼睛。许久,剃完了头,剃头匠拿出镜子给大汉照照,“咋样?”大汉看到平时那个须发丛生的自己不见了,镜子里出现了一个连自己也不认识的亮光亮光的白葫芦。“嗬嗬,”大汉摸摸自己舒服的光头,连赞,“
17、不赖,不赖,看不出老兄手还真高,多少钱?”“25块大洋。”“什么?”大汉惊了一跳,“25块大洋?你不是在开玩笑吧?”剃头匠仍是那副笑眯眯的模样:“多吗?不多。“大汉叫道:“怎么不多?剃一个头最多两吊钱,就算我这头难剃,加倍,也不过四吊钱。你敢要25块大洋?”剃头匠仍然笑眯眯:“不多,真的不多。”“即使我给你十倍的价钱,也不过两块大洋,你敢要25块大洋,还说不多?” 剃头匠将手中的剃刀在空中像风轮一样呼呼转了半天,落下时又轻轻接着。大汉看到了那刀刃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你仔细想想看多不多吧?老弟。”剃头匠把玩着剃刀,仍然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看着大汉。大汉猛然醒悟。剃头匠已经知道了他的身份,也知道了他
18、包裹里是什么东西。刚才剃头匠刮胡子时,刀锋在自己脖子上绕来绕去,如果剃头匠处心不良,只消在脖子上轻轻那么划拉一下,自己就会一命呜呼,那自己包裹里那几百块大洋还不全是他的?在这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之上,剃头匠杀他易如反掌。大汉只觉得从脚底里冒出一股冷气,这冷气从脊梁骨直达脑门上。大汉手脚冰凉。 25块大洋买一条生命? 大汉哆哆嗦嗦着嗫嚅道:“不多,是不多。”大汉从包袱里摸出25块大洋交给了剃头匠。剃头匠收了钱,微微一笑:“老弟,好走。”肩了剃头挑子向东走去。走了一阵,忽听背后大汉在喊:“老兄,慢!”剃头匠止步,扭转身。见大汉气喘吁吁追来,到他跟前,扑通一声跪倒,磕了一个响头:“大哥,你是高手。”剃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852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4单元 9 枫树上的喜鹊. 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2016) (共15张PPT).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