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一语文《六国论(第一课时)》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国论(第一课时)
- 资源描述:
-
1、 六国论一、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40%,可见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六国论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论证严密,它以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在我国古代政论文中地位十分重要,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道,可为我们效仿、学习。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必修一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理解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分析综合能力及鉴赏评析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
2、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地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如实词意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等(2)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2.情感与态度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3.过程与方法引导启发点拨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文言知识的积累。(2)学习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2.教学难点探究作者创作意图,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力,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关心天下兴亡的情感。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我们如何以史为镜呢?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下面,我们就学习六国论,看看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是怎么演变为一枝独秀的。苏洵的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论证技巧证明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哪位同学对苏洵有印象?(二)知识背景作者介绍: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北宋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
4、论十篇,推荐给朝廷,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写作背景: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三)学生齐读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重点字词读音。六国互丧sng 暴p霜露 草芥ji 与 y嬴yng 洎j 胜负之数sh 当
5、tng与秦相较 下咽yn (四)研习课文第一、二段。1.自读,对照注释翻译。 要求:实词了解词义。虚词知道用法。句式体现语气。译文文通字顺。2.指名翻译。3.教师点拨。兵:兵器善:擅长弊:毛病,病根赂秦:指送给别人物品,此处专指割地力亏:指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道: 原因理由互丧:互是交互的意思,也有相继的 意思。丧,指灭亡盖:原来,大概独完:独指单独,完是指保全4.学生再译5.小结归纳:师问:第一、二段的哪句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生答:作者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秦者以赂秦以赂者丧。盖失强
6、援,不能独完。”(五)研习课文第三段1.自读,对照注释翻译。 要求:实词了解词义。虚词知道用法。句式体现语气。译文文通字顺。2.指名翻译。3.教师点拨。以:介词,凭借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其实:实际上固:本来 祖父:祖辈和父辈暴:通“曝”冒着 以:连词,相当于“而”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而:连词,表转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满足 判:区分至于:到的结局 以:介词,用事:侍奉 之:代词,指上面说的道理4.学生再译5.小结归纳:师问: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原因的?其中有几层意思?用了哪些对比的语句?生答: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说明赂秦的危害。秦“攻取”所得与受赂所得对比
7、:“秦以攻之外,小则获邑,大则的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对比:“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以上两个对比也构成对比。通过对比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宰战”结论。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对比,“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奉之弥繁”与“侵入愈急”对比。通过以上对比,说明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 六、板书设计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