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资源描述:
-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后巩固得分题型一:课内文言文建议用时:4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
2、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
3、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
4、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5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1B2D3C4(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2)所有具有这四种发
5、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5(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但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的主张具有实践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人”是主语,“有”是谓语,“是四端”是宾语,“也”是句末语气词,主谓宾俱全,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句中将“人之
6、有是四端也”比喻为“犹其有四体也”,两句结构相似,且后一句中“有”的宾语是“四体”,“也”是句末语气,后面应断开,排除D。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表述有误。依据语境“足以保四海”中“四海”指的是“天下”,古人常以四海和天下来指代中国,并不是指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理解有误。从“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可知,孟子认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听到孩子
7、的哭声,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定会出手相助的,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而不是“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不忍”,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引申为“怜恤”之意;“治”,治理;“运”,运转;“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是比喻句,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2)得分点:“凡”,所有;“若”,好像;“然”,通“燃”,燃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比喻句,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由题干来看,考生首先要明
8、确自己的态度,即“不矛盾”。然后结合文意分析孟子这样说的原因。从文中来看,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并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私欲的膨胀,这四心就会熄灭或枯竭,所以需要“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所以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题型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
9、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
10、: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注
11、 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敏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
12、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D“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立即趋前”。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
13、逊待人。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2)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10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7B8B9(1)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2)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10孟子认为,想要有
14、大作为的君主,要有事情商议,就会(亲自)前去请教有德行的臣子,而自己具有道义和仁德,并不比拥有爵位和财富的人缺少什么,所以齐王应该亲自来请教自己,而不是召见自己。【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此句句意为:当今天下各国土地大小相当,德行也不相上下,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许
15、多,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我呢?”“无他”为固定句式,意为“没有其他的(原因)”,其前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管仲且犹不可召”中,“管仲”作“且犹不可召”的主语,二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C。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相关历史、文学、文化常识,可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这些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官职变迁、姓名称谓、科举礼仪、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判断正误。B项,“舜将首领的位置传
16、给尧”错误,应为“尧将首领的位置传给舜”。故选B。8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找出原文中相关段落内容并进行翻译,最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B项,“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中景子认为礼就是“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所以赞同“父子主恩,君臣主敬”。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词性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该句翻译要点:(1)第一个“以”,用
17、、拿;“与”,和、跟;“岂”,难道;第二个“以”,认为。(2)“焉”,兼词,于之;“臣之”,以之为臣;“王”,称王,统一天下。10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找出原文中相关段落内容并进行翻译;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答案。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等内容可知,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怠慢的臣子,如有要事商议,不能用召见,而要(亲自)前去请教。而他自己拥有道义和仁德,就是君主不能召见的臣子,所以齐王如果真心想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697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