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秋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 2021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古诗 教案 新人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个专题编排的。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三篇精读课文组成。暮江吟一诗构思精妙,摄取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一幅是弯月初升、夜色朦胧;题西林壁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雪梅咏物说理,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富有启示性;爬山虎的脚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事物;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这是通过作者长期、深入地观察得知的,启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
2、留心观察,在观察中发现自然的奥秘。2.单元重点(1)了解观察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古诗三首一文的学习中,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爬山虎的脚一文鼓励学生,要通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蟋蟀的住宅一文教学中,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本单元安排了习作
3、写观察日记,通过引导,让学生运用好眼、耳、心等感官,懂得关注现实、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道理。理解写观察日记要围绕写作中心,联系广泛、多角度思考,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所介绍的新鲜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肯动脑筋,但缺少深入、细致观察的经验,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本单元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力。【教法建议】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培养学
4、生的朗读能力,赏析古诗的能力和想象能力。2.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仔细观察,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3.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它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4.口语交际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把握观察的方法。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6.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课时安排】分类内容课时课文9.古诗三首2 10.爬山虎的脚211.蟋蟀的住宅1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1习作写观察日记1
5、语文园地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2合计99古诗三首(精读课文)【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4.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
6、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暮江吟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3.背诵古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重点)4.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 内 容荣德基课件页码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谈话导入。教师口述:同学们,唐诗是祖国语言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一些是写景的诗,谁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写景的唐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
7、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忆江南长恨歌等。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方法指导: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一般含而不露,蕴藏在字里行间。有些诗词中的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暮江吟瑟瑟重点指导生字:暮:“暮”和“幕”“墓”是形近字,不要混淆; 吟:不要只读一半
8、,不要读成“jn”,右边是“今”,不要多加点。瑟:“瑟”和“琵”是形近字,不要读成“p”;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2)理解词语。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吟 可爱。瑟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可怜 珍珠 真珠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3) 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想象: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四、学习“会写字”暮吟1.学生字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2.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
9、“暮”,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暮”,学生练写。暮:中间的撇捺要舒展,下面是“日”不是“曰”。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愉快,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预设: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江:大河。吟:古代诗歌的一种。暮江吟:傍晚在江边的吟诵。2.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3.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
10、”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是什么意思?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铺”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体会到了夕阳的温暖和柔和。“铺”换成“照”“射”不好,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照”和“射”都不及“铺”字形象、灵动。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出示课件)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
11、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板书露水 月亮)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预设:打比方。把什么比作了什么?预设: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小结: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
12、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7.指导朗读全诗两句。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8.背诵全诗。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作画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一道残阳铺水中 可怜九月初三夜半江瑟瑟半江红 露似珍珠月似弓(2)写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夕阳西下时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