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答司马谏议书》 原文+文言实词、句式+翻译 把关题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必修下册).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司马谏议书
- 资源描述:
-
1、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一、原文某(用以指代本人姓名)启:昨日蒙(受)教(赐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表转折)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多异故也(判断句)。虽欲强聒(唠叨不休),终必不蒙见察(被您理解),故略上报(回信),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重念(又想)蒙君实视遇(对待)厚,于反复(指书信往来)不宜卤(同“鲁”)莽,故今具(详细地)道所以(原因),冀(希望)君实或见恕(原谅我)也。盖儒者所争,尤(特别)在名实,名实已明,而(表顺承)天下之理得(明白)矣。今君实所以(用来)见教(指教我)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因此)致(招致)天
2、下怨谤也。某则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议法度而修(修订)之于朝廷(状语后置),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不能算)侵官;举(推行)先王之政,以(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批驳)邪说,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得过且过)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忧虑,顾念)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怎么能)而不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宾语前置)?盘庚之迁,胥(相)怨者民也,非特(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因为)怨者故改其度(
3、计划),度(考虑)义(适宜)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责备)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施恩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名作动,做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无由会晤,不任(不胜)区区(小,谦辞,区区之心)向往之至。二、实词、句型(一)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通“俱”,详细)(二)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4.故今
4、具道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5.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6.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三)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 (名作动,施加恩惠)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作动,做)(四)一词多义1.见:(1)冀君实或见恕也 (第一人称代词,我)(2)见渔人,乃大惊 (动词,看见)(3)于是人朝见威王 (动词,拜见)(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召见)(5)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6)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通“现”出现)2.修:(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动词,修改)(2)乃重修岳阳楼
5、 (动词,修建)(3)诌忌修八尺有余 (形容词,长)(4)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动词,学习)(5)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动词,修养)(五)句式1.判断句(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4)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5)胥怨者民也2.状语后置句(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受命于人主3.宾语前置句(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4.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三、翻译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
6、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有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
7、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
8、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四、理解性默写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与司马光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在结尾用“ , ”两句聊表敬意。2.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王安石例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当面对着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依然坚守自我,“ , , 。”3.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而王安石则认为自己有理有据,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 ,不为侵官; , ,不为生事
9、; ,不为征利; , ,不为拒谏。”一一作答,自觉问心无愧。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 、 ”一句揭示当时士大夫长久以来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附和世俗、讨好众人的面貌,这也是他潜心变法的重要原因。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 , ”一句概括了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一一作出解释。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如果司马光指责他“ , , , ”。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如果叫他秉承祖法,无所作为,那他就不敢苟同了。1.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291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