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平遥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 平遥 2020 2021 学年 上学 期周练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平遥二中高一年级周练语文试题(二)选择题每个5分(合计45分)题项123456789111213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
2、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
3、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
4、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
5、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C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D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B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C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
6、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C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D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二、古文阅读劝学( 50分)4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君子博学而日参
7、省乎己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余嘉其能行古道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心备焉 备:具备 而闻者彰 彰:清楚B不积跬步 跬:一步 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C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D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郯子之徒 徒:同类的人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非蛇
8、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8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马之千里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9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是一种染料。“蓝”,也叫蓼蓝,叶子可提取靛青。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9、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二分,错一字无分)(1)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2)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3)古代诗人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4)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而现在的一般人“_,_”,怎能不更加愚昧?(5)韩愈在师说中将士大
10、夫对自己与对儿子的不同要求进行对比,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两句是“_,_”。(6)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7)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的观点是相同的。(8)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_,_”。(9)韩愈在师说中谈及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10)韩愈在师说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_!_”。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学校 黄宗羲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
11、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771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