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作业:第3单元 至情至性.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新教材 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作业 单元 至情至性
- 资源描述:
-
1、单元综合练(三)(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纵览中国书法史,历代庙堂之迹和摩崖石刻最能体现书法的正大气象。所谓正,反映在书法上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是气象宏阔、书风雄浑。像周代钟鼎文、秦泰山刻石、汉隶、魏碑、唐楷等,在韵、法、态、势、意等方面各有开拓,但都在特定时代的审美风尚中呈现正大气象。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柳公权所说的“心正则笔正”,黄庭坚所言的“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都意味着书法创作不仅仅是舞文弄墨之趣,还要彰显书写者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由此成就书法的风骨。像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怀着对叛军的无比义愤、对侄儿为国献身的无比悲痛,情不自禁,一气呵成,终写就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书法承载了书家的情感与气节。正大气象的生成,还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作为中国精神的承载体,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不只是技术,还是文化。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大家是以邪怪小巧闻名的。像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于大疏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中创造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摘编自刘寿堂书法应有正大气象)材料二: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
3、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的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的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态美。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法则”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
4、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
5、格,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摘编自罗中玺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材料三:起兴之初,书法便是关乎人文的雅事,是依托文学的寄情书写,所以古有“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论述。因人文精神的表达,书法实现了“人书一体”,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也因人文内涵的支撑,不同书家书风不同,同一书家立意不同书亦不同,由此促使书法成为艺术并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古往今来,书法的人文性为各时代优秀书家所重,由此成就无数书法经典。孙过庭评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6、。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写不拘一格。这些皆体现了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因此,品读这些经典书法作品,不仅可以品其形式和文辞内容,还可以见执笔之人人文精神的高度和人格力量。就人文精神的高度而言,书法经典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书法艺术体系建构的主体。继往开来的习书者皆重视经典,对经典的崇尚也往往是创造新经典的前提。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存在,经典的出现作为历史的明证,强调了从“高原”到“高峰”支撑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其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由此审视当代书坛创作,一些作品局限于形式表层,是由于创作者对书法的人文精神不够重视,未能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
7、视书法创作。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大交融,书家所能,是感时代精神,生创作激情,赋予书写审美品格和情感意象。如此,那些具有高雅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才可更好地生成、发展和繁荣。(摘编自马祥和、马锐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国情怀会影响书法艺术是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可的观点。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C“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D从文化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作品才能不流于形式表层。CC项,“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错误,原文说的是“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2根
8、据材料,下列对书法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的成就。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C张旭与怀素狂草差异的根源在于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D邪怪小巧成就不了书法大家,书法大家必是有思想人格和创作格局的人。DA项,于文无据,文中没有将两个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进行对比。B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中的“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不能得出“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C项,材料三中举张旭与怀素的狂草之例只是为了阐释二人不同的书风能够体现“书法文
9、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不能把“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说成“张旭与怀素狂草差异的根源”。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C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D在书法创作时,书法家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AA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材料二并没有将行书、草书与楷书进行对比。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_解析作答时,可以从材料的基本
10、结构、采用的论证方法等角度思考。从材料的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一为总分式。从论证方法来看,材料引用了一些古代书法家的言论,举了颜真卿等人的事例来论证观点,主要运用的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答案结构清晰,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开头总述观点,之后从两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加了说服力。5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习书者应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_解析作答本题,可以先结合材料,思考优秀的书法作品需要具备哪些特点,然后再思考习书者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材料一指出“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而正大气象源自书法家的思想人格和创作格
11、局,这是从习书者的个人修养来讲的。材料二提到“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这是从书写规律来讲的,“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这也可以归为个人修养。材料三讲书法家要重视提升人文精神,其中提到了“继往开来的习书者皆重视经典,对经典的崇尚也往往是创造新经典的前提”,这是从重视经典的角度来讲的。答案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提升人文修养。重视研习经典。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学舍记曾巩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
12、,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睢、汴、淮、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虺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
13、,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
14、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注】斯:景祐三年(1036)曾巩十八岁时,其父曾易占为人所诬而被罢官。天倾地坏:庆历七年(1047),曾巩随父入京,行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南),父不幸病逝。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B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C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D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
15、足也/D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志”,这里指遗愿,“太夫人所志”是完整的意思,其后应断开。“与”意思是“同,和”,“夫”是句中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与夫”应与“弟婚妹嫁”连在一起。“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是并列成分,其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由此判断应分别在“祠”后、“问”后、“输”后断开。故选D。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我。古代人称代词与现代人称代词不完全相同,如古代第一人称代词中的予、余、朕等,现代一般不用。B六经,即诗书礼易乐大学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C京师,指国都开封(古称东京
16、、汴京等)。北宋时期,开封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D至和,文中指皇帝的年号。中国古代常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大学应改为春秋。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幼不好书,长大后方知书好。他幼时常与家人小孩嬉闹玩乐,并不知书好;十六七岁时才悟到书的精妙,懂得爱好读书。B曾巩游历四方,历经艰难困苦。他西北至京师开封,东至东海,南至南海,途中饱受雨淋日晒、严寒酷暑、风波雾毒等危机。C曾巩家事不断,但不忘读书之志。父亲去世后,他承担了家庭的重担,虽然喜欢读书,但繁忙的家事让他
17、完全没有空闲读书。D曾巩生活条件艰苦,但不改变志向。为避侵扰,他居住在小巷陋室,衣食简单粗陋,但坚持写文章,不改变自己的志趣和追求。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完全没有空闲读书”有误,由原文“得其闲时,挟书以学”可知,作者并不是完全没有读书的时间。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4分)译文:_(2)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4分)译文:_答案(1)从几千里外的远方,运着父亲的灵柩南归,又经过多时的操劳,才完成安葬的大事。(2)以满足我的喜爱和向往之情,这是我审视自己而深为叹息的。10请简述文章的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