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 核心点3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核心点3 WORD版含解析 2020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测试 论述 文本 核心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专题一|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核心点3关注表述,分析推断观点态度题一、(2019太原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当时,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纣王惊闻周军来袭,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大量奴隶,开赴牧野迎战。以数量而论,商军的兵力超过了周军,但由于匆忙结阵,士气低落,加上奴隶们阵前倒戈,最后招致惨败。对此,尚书武成篇记载:“受(纣王)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披览至此,大不以为然,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
2、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里的“书”特指尚书,亦即书经。武成是其中的一篇。孟子认为,尚书中的记载未可尽信,并举出了具体实例。这一论断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同。宋代理学家张载、朱熹等,还就此做了进一步的引申与发挥,强调读书要“有疑”,且在“无疑处有疑”,要“濯去旧见以求新意”。道理就在于,怀疑方能开启觉悟之门。公羊传中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其实,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那类“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事,所在多有。何况“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对此做进一步的阐述,专门揭橥了古代一些典籍增溢其事以致失实的现象
3、。他说,尚书中赞美帝尧的德政,说是“协和万国”,实际上,当时,“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尽于三千之中矣”,说是“万国”,“褒增过实”了。他还举出尚书武成篇:“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助战者多,故至流血如此”。“案: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再者,“周殷士卒,皆赍干粮,无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这种种陈述与批驳,都至为确凿。古时是这样,那么近世呢?王充接着又列举了汉代言过其实的事例:郎中贲光上书光武帝,言汉文帝“时居明光宫,天下断狱三人”,以颂美文帝。光武帝当即予以驳斥:文帝并不居住明光宫,断狱也不是三个人,正式澄清了事实。为此,王充慨叹道:“汉为今世,
4、增溢功美,犹过其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当然,这里还有一层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包括诗经在内的经书都看作史书的话,那么,对其所记失实予以切责,当然没的可说;但诗经本身又是文学作品,如果句句都去这样要求,就有些失之过苛,甚至是“刻舟求剑”了。比如,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王充加以批驳,说其声高远,可以,“言其闻于天,增之也”,“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这就未免吹求过苛了。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概而论。(选自王充闾国粹人文传承书,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周武王是仁君
5、,商纣王是暴君,因而牧野之战不会惨烈到“血流漂杵”的程度。B一些宋代理学家不仅认同了孟子关于尚书的怀疑,而且还发展了孟子的“不疑”论。C王充认为从牧野之战的作战地点和行军习惯来分析,当时既无杵,更无“漂杵”的可能。D对尚书武成的质疑,孟子着眼于仁人无敌于天下,而王充更注重亲往实地调查考证。解析:选DD项,“而王充更注重亲往实地调查考证”无中生有,据“案: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王充只是进行合理分析,并未体现出他“亲往实地调查考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牧野之战”为立论基础,从古时到近世,列举了史书失实的
6、现象并分析了原因。B本文两次引用了王充对尚书的陈述与批驳,这些都能佐证“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强调了学术研究中怀疑精神的可贵。D王充列举汉光武帝驳斥贲光上书之事是为了证明近世之事尚且易流于不实,况远古之事。解析:选CC项,“对比论证”错,文中先是利用武王伐纣事件引出尚书武成的记载;再写孟子的批判,张载、朱熹提出了读书要有“疑”;接着写“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进一步写王充的批判;最后得出结论。文中没有对比论证。3(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书中出现记载失实现象的原因,即记载者为迎合“俗皆爱奇”
7、的风气而穿凿傍说。B要传承国粹人文,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了怀疑的精神,就能去伪存真,产生新学说。C在学术研究中,文学作品更强调艺术的真实,因而无需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D本文认为王充对诗经的质疑过苛,这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解析:选DA项,“原因”解说不全面,“为迎合俗皆爱奇的风气而穿凿傍说”只是原因之一。B项,“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了就能”说法过于绝对,据最后一段“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概而论”,可见应对不同的“书”区别对待。C项,“因而无需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错误,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固然不同,但文学作品也当来源于生
8、活,也应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二、(2019重庆高三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形式,一般说来,均与社会有关。但社会对作品结构形式的影响关系,至今仍不太明了。我们不很清楚为什么唐代没有像宋代那样的词,社会究竟能不能对作品的结构形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态度能否成为作品构成的要素。由于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只跟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有关,除非实际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有特殊明确的证据,否则,以上这些问题恐怕都是难以回答的。但就作品的内容形式来说,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就明晰得多了。作品中的事件,往往取材于社会及生活,它所表现的思想,亦需与社会相呼应。因此,有些研究
9、者便很兴奋地主张文学的本质即在于表现社会甚至于可以作为反映时代的社会史文献。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他自认为是在撰写一部 19 世纪的法国风俗史,但他也深知,凡是艺术家都应该研究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寻找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思考自然的法则,并观察社会与永恒法则间的关系,而不可以只是摹写或记录现实。这种讲法,刚好说明了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倘能发掘人生的意义、探寻永恒的法则,则脱离社会与生活,直以冥想幻思为之,亦无不可。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作品模仿现实世界,是作家古老的梦。但是,文字本身只是个符号,符号诚然可以代表事物,但它总不等于事物。换句话说,
10、文字这个象征系统与社会实践结构系统之间,只是一种象征的指涉关系,它永远不能等于社会现实。其次,象征系统是由作者主观地安排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它表面上仿佛复现了一个客观世界,但实际上这一组有组织的象征经验却来自作者特殊的臆造。所以,莫泊桑才会说:“有才能的现实主义者,倒应该叫做臆想制造者才是。作家除了用他所掌握和能运用的全部艺术技巧,来忠实再现这个臆想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使命了。”这种臆造,正显示了作者面对社会事件时,必有他独到的意义追求。在文学作品中,一切事件与人物,均为表达此意义而存在,是否取材于社会及生活,根本无关宏旨。但话虽如此,我们却不能说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无关。因为作品的思
11、想,通常总是跟社会相呼应的。所谓呼应,是指以下三个方面:与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关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和对社会的批评。文学作品有时会响应、鼓动、顺从社会流行的价值观,但有时也会对时代风气提出反面的意见,或对抗或超越,一如它也必然会对社会现状有所认同或批判。一部文学作品,在此必有其选择,只不过这种抉择,我们不宜遽视为作品优劣的衡量依据,因为反抗或批判有时虽是一桩好事,有时也会变成毒杀苏格拉底与耶稣的愚蠢暴行。顺从时代思潮,未必是开明;逆抗流俗,也未必即是前进,一切都须审慎考量。至于文学作品中独立的思想建构与价值呈现,有时候当然会与社会组织有关,像黑奴吁天录这类作品,显然就不是没有黑奴制度的地区所能产生
12、的。然而,作品的思想是否即受社会“基础”或“背景”的制约呢?那倒也不见得。反而是愈跟社会组织关系密切的作品,愈限制了它意义的可能和流传的时空。一般作品的思想,虽往往呼应了社会的组织关系,但其思想本身也自能发光,红楼梦就是个绝佳的例子。(摘编自龚鹏程文学散步)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品的结构形式受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影响,但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明确。B就作品内容而言,作品的取材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总是与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C模仿现实是作家的梦想,但文字的象征性与作者的主观性决定了此梦想无法实现。D文学作品鼓动、顺从时代思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更有
13、价值。解析:选AB项,“总是”“紧密”与原文“往往取材于社会生活”不符。C项,模仿现实的梦想当然可以实现,原文只是说作品价值不在于是否取材于社会生活,而在于意义追求。D项,“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更有价值”理解错误,原文没有对二者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比较。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着重从作品内容形式中的取材和思想意义两个角度进行论述。B文章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旨在证明文学本质在于表现社会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史文献的主张。C文章第二、三段提出了文学的取材可以脱离社会与生活的观点,并且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D文章认为作品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总是相
14、呼应的,并且详细地阐释了这种呼应的具体内涵。解析:选BB项分析错误,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证明的是“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6(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对词这种诗歌形式在宋代的发展和繁荣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是决定性的。B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莫泊桑比巴尔扎克激进,后者遵守取材于现实的原则,而前者不受此限制。C虽然作品的取材与社会及生活无必然关系,但只有作品的思想和意义与社会呼应,作品才是优秀的。D作品跟社会组织关系愈密切,其意义的可能愈受限制,可见红楼梦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并不密切。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223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