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类型小学语文三升四暑假衔接精讲第08讲:哲理古诗赏析(部编版有答案).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88170
  • 上传时间:2025-11-0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44.52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 三升四 暑假 衔接 精讲第 08 哲理 古诗 赏析 部编版 答案
    资源描述:

    1、哲理古诗赏析第08讲本讲学习目标:1、 通过学习,识记雪梅、题西林壁等古诗;2、 熟悉哲理古诗特点,理解哲理诗含义;3、 赏析诗句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主题思想。一、知识详解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简介: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萧红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

    2、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萧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

    3、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

    4、(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5、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来源:Z+xx+k.Com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同样为此理的还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

    6、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练一练: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侧成峰(fng)B庐(l)山C只缘(yn)D此(c)山2下列有关作者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B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C苏轼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来源:学|科|网Z|X|X|KD苏轼善

    7、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汉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3下列对这首诗中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横看:从正面看。B不识:不能认识,辨别。C缘:缘分。D此山:这座山,指庐山。4下列哪句诗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结果(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5下列哪句诗启迪人们认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纸上得来终觉

    8、浅,绝知此事要躬行。6关于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B这首诗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C这首诗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D这首诗启发我们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7根据古诗内容回答问题。(1)“题西林壁”的“题”意思是_。诗人从_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2)题西林壁这首诗

    9、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_句诗所要表达的含义,这让人想起一句俗语:_。【答案】1D 只缘(yun)2D 汉乐府不是苏轼的作品,苏轼著有东坡乐府。3C 缘:因为;由于。4A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也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结果。5B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10、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6D这首诗启发我们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仅仅是抓住主要方面去思考是不够的。7.(1)题写;写上。 横、侧、远、近、高、低 (2)三、四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来源:学#科#网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者简介: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萧红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

    11、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萧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

    12、,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3、。卢梅坡(生卒年不详),名字不详,号梅坡。诗风平易。宋代陈著本堂集录其诗一首,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录其诗一首,元蒋正子山房随笔录其诗两首,宋诗纪事从后村千家诗录其诗两首,全宋诗录其诗十二首。全宋词录其词鹊桥仙等四首。注释: 降(xing):服输。 骚人:诗人,因诗人屈原代表作名离骚而借称。搁笔:放下笔。搁,放下,后村千家诗作“阁 ” 3 。评章:评议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差,不如。 一段香:一片香。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

    14、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练一练:8下列加点字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未肯降(xing)B骚(so)人C阁(g)笔D逊(xn)雪9下列古诗与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雪梅宋 欧阳修B题西林壁宋 苏轼C游山西村南宋 陆游D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10下列对这首诗中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降:服输。B骚人:诗

    15、人。C阁:阁下。D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11“梅雪争春未肯降”一句采用了下列哪种修辞手法?( )A比喻B拟人C对比D夸张12下列哪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A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3关于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这首诗的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B“骚人阁笔费评章”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

    16、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C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D这首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高鼎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14首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_15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

    17、句句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_16在诗人笔下,雪似梅,梅似雪,诗人借此要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_【答案】8C 阁(g)笔应改为阁(g)笔。9A 雪梅宋 卢梅坡来源:Zxxk.Com10C 阁,同“搁”放下。11B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12B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这句话告诉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13D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岑参的作品,

    18、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以梨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14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解析:首句的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从“降”字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15梅与雪争春,谁也不让谁,也难分高下,文人墨客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对此进行评价、赞叹,看来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而作者认为二者各有千秋:尽管雪与梅相依相存,但梅有梅的清香,雪有雪的洁白,各有优点。诗人不事雕琢,也不直接流露思

    19、想感情,而是客观理性地评价二者,句句议论,字字珠玑,明了晓畅。解析:结合诗的后两句看出,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诗人在诗中没有景色描写,句句议论,字字珠玑。16诗歌借对梅与雪的评价,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一个普遍性的生活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解析:“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

    20、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诚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二、学有余力观书有感文/唐朱 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萧红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

    21、等。(1911萧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22、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23、,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作者简介: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

    24、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来源:Z,xx,k.Com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

    25、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练一练:17“半亩方塘一鉴开”把_比作_。18“渠”在本诗中指什么?渠水非常清澈的原因是什么?_19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答案】17方塘 镜子 18“渠”指方塘。渠水非常清澈的原因是有活水流进来。19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只有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像方塘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一样,使自己永葆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三升四暑假衔接精讲第08讲:哲理古诗赏析(部编版有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8170.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垃圾桶”还是“垃圾筒”.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垃圾桶”还是“垃圾筒”.doc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 《拿来主义 》(共21张PPT) .ppt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 《拿来主义 》(共21张PPT) .ppt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国事”与“国是”.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国事”与“国是”.doc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 《念奴娇 赤壁怀古》2 .ppt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 《念奴娇 赤壁怀古》2 .ppt
  • 山东省淄博市五中2012-201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淄博市五中2012-201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刹那”与“霎时”.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刹那”与“霎时”.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凸现”、“凸显”和“突显”的区别.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凸现”、“凸显”和“突显”的区别.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八达岭”的由来.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八达岭”的由来.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乖乖隆地冬”——南京方言不得了.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乖乖隆地冬”——南京方言不得了.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不尽人意”还是“不尽如人意”.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不尽人意”还是“不尽如人意”.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不可叵测”不通.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不可叵测”不通.doc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劝学2 .ppt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劝学2 .ppt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万事具备”还是“万事俱备”.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万事具备”还是“万事俱备”.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100多”这样的写法可以吗.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词汇)“100多”这样的写法可以吗.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这里应使用什么标点.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这里应使用什么标点.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用法表.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用法表.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标点符号40问.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标点符号40问.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巧改标点自传.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巧改标点自传.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反问句末尾能不能用叹号.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反问句末尾能不能用叹号.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到分号处算不算一句话.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到分号处算不算一句话.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关于省略号的用法.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关于省略号的用法.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信封上的括号.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信封上的括号.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想”字后标点怎样使用.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想”字后标点怎样使用.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颐.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颐.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表“年”之字.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表“年”之字.doc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二中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二中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汉字间架结构表.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汉字间架结构表.doc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二中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秋景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二中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秋景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汉字结构的划分为何众说纷纭.doc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文字)汉字结构的划分为何众说纷纭.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