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升四暑假衔接精讲第08讲:哲理古诗赏析(部编版有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三升四 暑假 衔接 精讲第 08 哲理 古诗 赏析 部编版 答案
- 资源描述:
-
1、哲理古诗赏析第08讲本讲学习目标:1、 通过学习,识记雪梅、题西林壁等古诗;2、 熟悉哲理古诗特点,理解哲理诗含义;3、 赏析诗句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主题思想。一、知识详解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简介: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萧红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
2、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萧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
3、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
4、(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5、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来源:Z+xx+k.Com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同样为此理的还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
6、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练一练: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侧成峰(fng)B庐(l)山C只缘(yn)D此(c)山2下列有关作者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B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C苏轼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来源:学|科|网Z|X|X|KD苏轼善
7、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汉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3下列对这首诗中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横看:从正面看。B不识:不能认识,辨别。C缘:缘分。D此山:这座山,指庐山。4下列哪句诗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结果(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5下列哪句诗启迪人们认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纸上得来终觉
8、浅,绝知此事要躬行。6关于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B这首诗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C这首诗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D这首诗启发我们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7根据古诗内容回答问题。(1)“题西林壁”的“题”意思是_。诗人从_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2)题西林壁这首诗
9、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_句诗所要表达的含义,这让人想起一句俗语:_。【答案】1D 只缘(yun)2D 汉乐府不是苏轼的作品,苏轼著有东坡乐府。3C 缘:因为;由于。4A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也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结果。5B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10、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6D这首诗启发我们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仅仅是抓住主要方面去思考是不够的。7.(1)题写;写上。 横、侧、远、近、高、低 (2)三、四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来源:学#科#网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者简介: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萧红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
11、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萧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
12、,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