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教学设计-【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之道 上好课 5.2 大学 教学 设计 上好 2022 2023 学年 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同步 备课 系列 统编
- 资源描述:
-
1、大学之道教学设计学习提示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素养目标1.了解礼记大学等相关文化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
2、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理解“三纲”“八目”的内在关联和“成己达人,内圣外王”的内涵。课堂环节情景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u 环节一:知人论世一、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
3、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礼记的由来礼记礼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以辅助理解,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
4、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礼记的特点及地位特点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三礼”之一礼记周礼仪礼“五经”之一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十三经”之一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二、了解大学“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
5、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至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三、作者简介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
6、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四、理解标题“大学”含义“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安邦之道。大学与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道规律和原则“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u 环节二:初读感悟1.明确字音。本末(m) 壹(y)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品味内涵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
7、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8、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任务3: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u 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l 研读第一段原文: 大学之道
9、,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道:
10、规律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 第一段三句话讲了什么内容?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第一句: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第二句:承接上文,回答“如何达到大学之道”第三句:总结上文,阐明事物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思考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明确
11、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补充】亲,当作新。 程颐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朱熹自己明明德了,就推己及人,帮助他人也明明德,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使其成为新民。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12、 思考3:“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明确:“三纲”中,明明德是实践过程,“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是核心,“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思考4:为什么先要明确“三纲”这样的目标呢?明确 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明确这样的目标,也就是弄清楚了根本,明白了事物的发展次序,也有了引领学习的终极目的。思考5:怎样实现“三纲”?明确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思考6:第一段阐述了什
13、么道理?明确 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l 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于:在 于天下者,
14、状语后置句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诚:使动,使真诚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治:治理的好,太平至于:古:到+ 今:表示另提一件事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律,一概。本:根本。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
15、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拓展补充:致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表达;表示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说;回答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获得;得到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请;招集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得柳毅传:“昔为钱塘
16、长,今则致政焉。”送还;交还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情趣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 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思考2: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补充】“格物、致知”之认知工夫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对于外部世界做到了明辨事物、通晓事理。这是修德立世的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
17、偏向。【补充】“正心、诚意”之修身工夫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大学诚意:“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心正:防止情感偏向,用理智驾驭情感,修养中正平和的心态,做到情理和谐,符合礼仪法度。“修身”: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补充】“修、齐、治、平”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597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