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敬业与乐业教案(部编九上语文).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敬业与乐业教案部编九上语文 敬业 乐业 教案 部编九上 语文
- 资源描述:
-
1、7 敬业与乐业【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2.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3.积累经典语句和格言,体会演讲词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用事例和道理来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的。2.教学难点:(1)理解“敬业”和“乐业”的含义,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2 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学过程】一、引用名言
2、,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出示课件1)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要精进,则不可懈怠。职业要进步,该怎样做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近代学者梁启超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的过程中领悟人生价值。板书课题:7 敬业与乐业(出示课件2)二、温故知新,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 作者简介老师:同学们,通过历史学习,你们应该知道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一个系广东新会的领袖、学者是谁呢?预设:梁启超老师:(出示课件4)2. 背景资料老师: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了解了本文的体裁是演讲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演讲词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5)3. 文本知识(1)演讲词
3、(出示课件6、7)老师:刚刚,我们一起了解演讲词这种体裁的特点,但是这一文章也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梁启超的一篇议论文最苦与最乐,对议论文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在这里对应该议论文的知识再作一下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2)议论文知识(出示课件8、9、10)(二) 预习检查1. 教师示范,要求学生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出示课件11)教师提示:“解剖”一词中的“剖”不能读成“p”。2.指名学生读出、区分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出示课件12)老师提示:同学们,我们可以用“串句记忆法”区别“咽”的读音。咽(yn)喉疼得厉害,连一滴水都咽(yn)不下去,急得他直呜咽( y)。3.
4、要求学生分组辨析下列形近字的读音与字形书写。(出示课件13)教师提示:“旁骛”的“骛”字形容易写错,不能写成“鹜”,下面是“马”,“趋之若鹜”的“鹜”的字形下面是“鸟”。4.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14、15)老师提示:同学们,这一课重点词语中包含的成语比较多,我们在掌握其意思的同时,还要学会这些成语的用法,如“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从文题入手,分析文题含义,从而初步了解文章写作的内容、掌握观点、分析思路。老师提问:文题包含了哪些内容?预设:“敬业”和“乐业”。老师提问:
5、什么是敬业?什么是乐业?预设:(出示课件16)老师提问:问题中“敬业”与“乐业”两词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出示课件16)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3.师生共同探讨,全班交流。教师提问:你认为文中的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中心论点?【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锻炼辨别主要观点(中心论点)的能力,并能围绕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为进一步达成本课目标打下基础。】老师追问: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后,在文中寻找一下反应文章中心论点的语句,或者归纳一下。预设:我认为,是文章的题目。老师追问:其他同学认为呢?预设:(出示课件18)老师:现在,我们明白了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下面,我们就看看本文是如何围绕
6、这个观点展开的。教师提问: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论证?教师:同学们再读一下课文,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学生提问: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就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教师:提问很好,就是这个意思。预设:(出示课件19)教师追问:我们再看看这三个方面的论证之间有着什么联系?老师:把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预设:(出示课件19)教师:我们一起通过分析讨论,知道了本围绕什么样的思路展开了,下面看看本文的结构层次。教师提问:根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次的意思。预设:教师点拨指导。(出示课件20)开头交代题目来源,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
7、生活的不二法门。主体部分分别论述了“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末段总结全文,简而言之,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教师追问:我们从架构上看看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结构?学生: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教师点拨:全文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开头阐明题眼,总起全文,主体从两个方面分而论之,结尾合拢总结,收束全篇。层次清晰,条理井然。教师:下面请三文同学把层意归纳一下吧。学生抢答:学生甲: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学生乙: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学生丙: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教
8、师指正:(出示课件21)四、再读课文,精读细研要求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事实共同分析把握本文内容的深层次关系及蕴含的道理。教师提问: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引导阅读本文第1段,分析作者如何提出中心论点。教师点拨:也可以从分析本文1段的作用入手去分析。预设:第1段引用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揭示题目的由来,进而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领起全文。教师点拨:(出示课件23)作者引用人们熟悉的儒学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提出“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一中心论点。教师追问: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三个主要什么样论据来论述“有业之必要”的?学
9、生阅读第2-5段,思考分析运用什么论据论述的。教师追问:第2、3段是运用什么样论据进行论述的?学生抢答:第2、3段引用孔子的话,举两种人的事例,即从反面举例论述“无业的害处”。教师:那么第4段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师生:第4段,从正面举百丈禅师的例子,论证“有业的重要性”。教师追问:第5段呢?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学生甲: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述“有业的必要性”。教师:(出示课件24)教师提问:我们再思考一下,作者在论述“有业”的必要性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学生积极讨论回答。预设:(出示课件25)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作者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
10、(举例论证),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运用对比论证,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教师:我们讨论了本文运用什么样的论据论述“有业之必要”,下面再来讨论一下道理论据的运用。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学生质疑:老师,是不是举一些道理论据来论述“有业之必要”?教师:是这样的。学生围绕“有业之必要”的观点解析调动自己的积累进行讨论筛选这样的道理论据。预设:(出示课件26)教师:我们什么讨论了本文的第一个问题“有业”,下面再来谈谈“敬业”问题。教师提问:阅读第6、7段,用原文回答,什么叫敬业?学生阅读第6、7段,寻找课文中的语句。学生:敬业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教师
11、指正:(出示课件29)教师总结:第6、7段是这样解释 “敬业” 的。教师提问:我们明白什么是敬业,再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敬业”?教师引导学生读第6、7段,分析并归纳。学生甲:我认为,第6段,论述了敬业是有原因的。学生乙:我认为,第6段,论述了敬业是有意义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我们为什么要敬业。(出示课件30)教师追问:第7段中,如何论述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敬业”?学生再次阅读第7段,解析分析。(出示课件31)学生甲: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总统的建设一个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12、即“敬业”)。学生乙: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8段,谈谈为什么要“乐业”?学生阅读第8段后,讨论回答。预设:(出示课件32)教师追问: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乐业”呢?预设:(出示课件33)第一、身体力行得快乐。第二、刻苦奋斗有快乐。第三、竞争取胜找快乐。第四、远离无聊就快乐。教师提问:课文第9段,作者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齐读课外后,抢答。学生甲:敬业即是责任心。学生乙:乐业即是趣味。教师追问:我们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生活?要求学生结合全文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