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类型专题1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03283
  • 上传时间:2025-11-0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32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资源描述:

    1、专题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识梳理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一览表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孟子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

    2、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

    3、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仁政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仁政这种儒家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中都作为统治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在当代的哲学研究中,这种思想还是具有先进性,时代性。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

    4、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民本思想孟子时,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作品简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5、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

    6、,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重点字音畎(qun)亩、傅说(f yu)、胶鬲(g)、孙叔敖(o)、百里奚(x)、空乏(kng f)、拂(b)士朗读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7、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重点词语1.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2. 2、发:兴起,被任用3. 3、畎(qu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4. 4、傅说(f yu):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

    8、(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5. 5、举:选拔。6.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7. 7、胶鬲(g):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8.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9. 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

    9、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10. 10、士:狱官。11. 11、孙叔敖(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12. 12、海:海滨。13. 13、百里奚(x):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

    10、,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14. 14、市:市井,集市。15. 15、故:所以。16. 16、任:责任,担子,使命。17. 17、是:代词,这,这些。18. 18、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19. 19、必:一定。20. 20、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21. 21、心志:意志。22. 22、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23. 23、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24. 24、体肤:肌肤。25. 25、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11、空,穷。乏,绝。26. 26、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27. 27、所为:所行。28. 28、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29. 29、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30. 30、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31. 31、曾:同“增”,增加。32. 32、能:才干。33. 33、恒:常常,总是。34. 34、过:过错,过失。35. 35、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36. 3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37. 3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38. 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39. 39、发:

    12、流露,显露。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40. 40、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知晓,明白。41. 41、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42. 42、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43. 43、拂(b)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44. 44、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45. 45、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46. 46、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47. 47、恒:常常。48. 48、亡:灭亡。49. 49、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50. 50、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通假字【曾】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

    13、顺。【拂】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通“弼”,辅佐。词类活用【生】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死】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使动用法:【苦】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饿】饿:使.饥饿 例如:饿其体肤,【空乏】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忍】忍:使.坚韧 例如:动心忍性。【乱】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拂乱其所为。(3)动词用作名词:【入】入:在国内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出:在国外 例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名词用作动词:【过】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古今异义【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为代词“这”;今为判断词。【发】舜发

    14、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筑】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士】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征】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国】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

    15、(动词,显露、流露)【而】而后作(而:表承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而:表并列)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特殊句式倒装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成语归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法家拂士】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拂(b)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忠臣贤士,出自孟子告子下。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

    16、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行文思路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

    17、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归纳生于

    18、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说明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藏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艺术特色一、层层推进,结构严密。孟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先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并由此引申开去,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这个道理。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19、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既催人奋发,又警钟长鸣。如此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严密、紧凑,真是一气贯穿,浑然一体。二、善用修辞,气势磅礴。三、多用短句,琅琅上口。如开头的六句,第二段“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文辞虽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增强了说理的气势。理解性默写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

    20、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的句子是(),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表明艰苦磨练对人才成长作用的句子是(),()。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反面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21、,()。10、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答案】1、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8、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乱国外患者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问题探究一、用原文答题1、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

    22、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3、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7、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9

    23、、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0、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二、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

    24、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5、 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6、 “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7、文中“举”“发”有何异同?表现

    25、人物相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举例论证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1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1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13、 “人恒过-国

    26、恒亡”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

    27、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死于安乐18、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不能。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20、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2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22、 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

    28、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23、 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24、 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25、 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个人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2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材习题一、熟读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29、死于安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观点 理解 事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那么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莫定了根底.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发奋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兴旺安逸和享乐那么会让一个

    30、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背诵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丈夫”一段。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

    31、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符合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那么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三、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舜发于默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隔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

    32、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四、翻译下列句子。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4.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5.(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

    33、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我选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句作为我的座右铭。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个观点也被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沉湎于舒适安逸的生活,要不断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出自孟子的三十个常用成语一、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释义:比喻自己具有和

    34、别人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比别人轻一点,就毫无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别人。二、心悦诚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释义:出自真心的服气,不但服气,还发自内心的高兴。三、出类拔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与孔子也。”释义: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才能远远超出了平常的人。四、事半功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释义:做同一件事,只花很小的力气,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五、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释义:比喻人的言行反复无常,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经常自相矛盾。六、水深火热。

    35、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释义:老百姓所受的痛苦,像在水里那样越来越深,像在火里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们处在极端的痛苦之中。七、王顾左右而言他。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释义:比喻和对方交流时,不能正面回答问题,只能绕开话题,故意扯一些不相干的事。八、与民同乐。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此无他,与民同乐也。”释义:就是指君主能够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共享快乐的生活。后常比喻领导与群众打成一片,共享幸福生活。九、寡不敌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释义:比喻在战争中,和对方力量相差过于悬殊,根本不可能战胜对方。十、缘木求鱼。

    36、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释义: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办法和方向错误了,永远不会达到目的。十一、明察秋毫。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释义:能够把秋天鸟的毛端都看得清清楚楚。比喻人的目光敏锐,洞察事理,任何微小的事物和变化,他都能看得很清楚。十二、君子远庖厨。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释义:君子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动物被宰杀。十三、杯水车薪。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徒劳无功,

    37、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十四、不言而喻。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释义:形容道理很浅显,不用说,大家也会明白。十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释义: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最不孝的,就是不能尽到后代的责任。十六、此一时,彼一时。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释义:现在是一个时候,那是一个时候。任何事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时间不同了,情况也就不同了。十七、当务之急。出自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物之为急;

    38、忍者无不要也,急亲贤之为务。”释义:指当前最急切需要处理的事情。十八、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释义:君子在穷困不得志的时候,管好自己就行。十九、反求诸己。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释义:失败或者遇到挫折后,不要责怪别人,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二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释义:古时候男女结婚,都要有媒人介绍,然后父母做主。二十一、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释义:喜欢给别人当老师。形容做人不谦虚,自以为是,自高自大。

    39、二十二、何出此言。出自孟子.离娄上:“先生何为出此言也?”释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二十三、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释义:意思是说不要盲目迷信书本,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的教条,要活学活用。二十四,乱臣贼子。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释义:叛乱之臣和忤逆之子。后泛指心怀不轨的人。二十五、茅塞顿开。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释义: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住了,现在忽然打开了。形容人恍然大悟,忽然开窍了,道理想通了。二十六、却之不恭。出自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释义:却

    40、是退却。退却别人的邀请,就显得对人有点不尊敬了。二十七、舍我其谁。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释义:除了我还能有哪一个人呢?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自己做的事,绝不退让。二十八、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释义:为了维护正义,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二十九,同流合污。出自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释义:跟坏人搅在一块,一同做坏事。三十、为富不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释义: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辣,心中没有一点仁义道德。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词语译文梳理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解构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析总结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1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283.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