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资源描述:
-
1、专题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识梳理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一览表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孟子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
2、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
3、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仁政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仁政这种儒家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中都作为统治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在当代的哲学研究中,这种思想还是具有先进性,时代性。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
4、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民本思想孟子时,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作品简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5、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
6、,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重点字音畎(qun)亩、傅说(f yu)、胶鬲(g)、孙叔敖(o)、百里奚(x)、空乏(kng f)、拂(b)士朗读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7、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重点词语1.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2. 2、发:兴起,被任用3. 3、畎(qu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4. 4、傅说(f yu):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
8、(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5. 5、举:选拔。6.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7. 7、胶鬲(g):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8.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9. 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
9、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10. 10、士:狱官。11. 11、孙叔敖(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12. 12、海:海滨。13. 13、百里奚(x):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
10、,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14. 14、市:市井,集市。15. 15、故:所以。16. 16、任:责任,担子,使命。17. 17、是:代词,这,这些。18. 18、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19. 19、必:一定。20. 20、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21. 21、心志:意志。22. 22、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23. 23、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24. 24、体肤:肌肤。25. 25、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11、空,穷。乏,绝。26. 26、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27. 27、所为:所行。28. 28、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29. 29、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30. 30、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31. 31、曾:同“增”,增加。32. 32、能:才干。33. 33、恒:常常,总是。34. 34、过:过错,过失。35. 35、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36. 3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37. 3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38. 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39. 39、发:
12、流露,显露。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40. 40、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知晓,明白。41. 41、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42. 42、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43. 43、拂(b)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44. 44、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45. 45、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46. 46、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47. 47、恒:常常。48. 48、亡:灭亡。49. 49、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50. 50、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通假字【曾】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
13、顺。【拂】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通“弼”,辅佐。词类活用【生】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死】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使动用法:【苦】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饿】饿:使.饥饿 例如:饿其体肤,【空乏】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忍】忍:使.坚韧 例如:动心忍性。【乱】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拂乱其所为。(3)动词用作名词:【入】入:在国内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出:在国外 例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名词用作动词:【过】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古今异义【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为代词“这”;今为判断词。【发】舜发
14、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筑】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士】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征】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国】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
15、(动词,显露、流露)【而】而后作(而:表承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而:表并列)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特殊句式倒装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成语归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法家拂士】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拂(b)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忠臣贤士,出自孟子告子下。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
16、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行文思路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
17、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归纳生于
18、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说明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藏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艺术特色一、层层推进,结构严密。孟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先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并由此引申开去,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这个道理。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19、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既催人奋发,又警钟长鸣。如此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严密、紧凑,真是一气贯穿,浑然一体。二、善用修辞,气势磅礴。三、多用短句,琅琅上口。如开头的六句,第二段“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文辞虽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增强了说理的气势。理解性默写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
20、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的句子是(),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表明艰苦磨练对人才成长作用的句子是(),()。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反面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28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