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9 记叙文阅读之情节梳理-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39 记叙文阅读之情节梳理-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 39 记叙文 阅读 情节 梳理 2023 年中 语文 知识 分类 训练 全国 通用 解析
- 资源描述:
-
1、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专题39记叙文阅读之情节梳理考点概述考查文章情节是文学作品阅读考查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梳理文章思路,要善于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理清文章思路及整体结构。设问方式 1、请根据故事情节,补全相关内容。2、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3、纵观全文,理清情感变化过程。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技巧点拨阅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思、分清结构,这样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地阅读品析奠定了基础。答题时,要学会通过对文章语意层次的理解,抓“神”找“线”理清文脉;
2、要关注文中起承转合处的描写,画线切割,还要养成着眼全篇的习惯,前后关联。一、答题三部曲1寻找线索、明确线索。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找线索的方法:(1)抓标志。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地点方位标志的词语,文章线索常常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行踪)为线索。(2)抓物品。以物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线索常常就是这个“物”,就是以“某某物”为线索。(3)抓事情。文章中写一件核心的事件,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4)抓细节。反复出现的同一个细节(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常常是文章的线索。(5)抓情感。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及表达感情词句常
3、常是文章的线索。2.划出能表示线索的标志性语句。(1)划出与线索中的人、物、事情发展的时间等有关系的语句;(2)划出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变化的语句;(3)如果是线索表达不够直白的文章,一时找不出头绪来,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得到启示,然后再去寻找。(4)如果连提示性的语句都没有,文章又比较难懂,那就找出或概括出每段的中心句,然后筛选、归纳信息,梳理出文章的思路。3.组织语言表达。一般来说,表达思路的短语或句子结构要整齐,尤其要根据提示的表达形式来写。二、 主要题型及解题思路1.有提示梳理行文思路 此题型近年常以填空、表格、流程图形式出现,会有相应提示的内容。设问方式:
4、参照表格,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结合表格,补充完成作者记叙的不同阶段的经历与人生体味。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各部分的内容。答题思路:审题干:明确从“谁”的角度或按什么顺序概括。定区域:根据提示信息,找准空前空后内容涉及的段落。 仿示例:在锁定区域内总结有效信息,如具体事物、人物等关键词,仿照已给信息的词性、短语结构或句式组织答案。2.无提示梳理行文思路划分段落层次:a.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起因一经过一结果”或“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 b.按时间的推移(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 c.按空间位置的变化(关注表示地点的词语)。d.按内在的逻辑关系(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先概括、后具体)。 e.
5、按心理变化角度(抓住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或事件)。 概括段落大意:a.抓句法。抓段首总起句,或段尾总结句,或段中过渡句。 b.连词法。寻找、连接关键词语。c.合并法。串联段意、层意。答题模板:本文先写了,再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注意:概括时,从前往后,不要漏掉内容,并用一些表先后顺序的词语表述)01-2022年重庆市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回家过年刘洪文过了腊月二十三,家里便有了年味儿。在厨房蒸馒头的母亲,揭开锅盖高兴地说到:“馒头笑了。”我没看出来,就问她怎么笑的。母亲说:“就是馒头开口了,过年了,讨个吉利,所以要说笑了才行。”我前窜后跳的,看什么都好玩。邻居家孩子的纸灯笼做好了,是用
6、高粱秸扎成的,外面糊了红纸,还贴了一个倒着的“福”字。我羡慕极了,央求父亲给我也做一个,留到年三十晚上出去捡鞭炮。父亲手太笨,只能用老套路,拿一个空罐头瓶,里面用蜡油粘上一截蜡烛, 再在瓶口绑一根电线,一个灯笼就做成了。关于年的记忆,我总是停留在小时候。而今,我已经有三年没回家过年了,不为别的,只想给自己争一口气。父亲的咆哮声依旧在我的耳边回响。“你要是有点能耐,就干出个人样来给我看,别整天窝在家里,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谈什么理想?”我也急了:“好歹我也是个大学生,我就不信了,我要是不混出个人样来,就不再回来见你!”毕业那年,我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整天在家和一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父亲实在看不
7、下去,和我大吵了一架。我一赌气离开家,想来已三年有余。三年里,我孤身一人,漂泊异乡,尝尽冷暖,对家倍感思念,可我放不下可怜的尊严。我当过保安,做过泥瓦匠,卖过保险,做过推销可我离那个誓言里的“人样”,依旧遥远。三年来,我除了买两部手机,一部寄给家里,一部自己用,以方便和家里联系外,几乎一无所有。而那部手机除了发发短信,几乎很少打电话。我必须节省钱交房租,买赖以生存的食物。我也许真的就如父亲所说,是个没用的东西!看看身边的同学有的当老板,有的考进好单位,人家的父母春风满面,而我的父母只有长吁短叹。今年我决定回去,尽管我依旧没个“人样”。大年二十六,我发短信给家里,说了要回家过年。次日早起,我收拾
8、了简单的行李,和老板告了假,拖着长长的拉杆箱朝车站方向走去。路面结了厚厚的冰,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村边可以溜冰的水塘。长途客车终于来了,我跺了跺冻僵的脚,上了车。车里面很暖,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回家的幸福,让我感觉到这次回家还是值得的,尽管我依旧一无所有,尽管我还是孤身一人。几个小时的车程,很快过去了,正当我昏昏欲睡时,乘务员喊:“小榆树车站到了。”我忙提了行李下车。没想到父母早等在马路边。他们看到我赶紧迎过来接我手里的东西,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父亲的背明显驼了很多,鬓边也多了白发。他不再和我怄气,而是不住地向我问这问那。所谓车站,不过是钉在树上的破旧木板,用墨汁写着站名而已,光秃秃的没个避风的地方。
9、我问母亲冷不冷,她兴奋地摇头:“你回来了,就不觉得冷了!”回家路上,不时有人打招呼:“儿子回来了,高兴了吧?”母亲不住地应着:“高兴,高兴!”(21)到家后,父母忙着生火做饭。我闲着没事,翻看父亲的手机,奇怪的是,我昨晚上发的短信居然未读,再往前翻,所有短信都未读。我忙问父亲这是咋回事儿?(22)“他根本就不会用!就能接打个电话!”母亲抢着说。(23)“那往年呢?”我焦急地问。(24)“还不都一样。”母亲唠叨着。(25)我的泪水流了下来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 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你班准备将上面的小说拍成微电影,参加学校艺术节展评。你作为导演,需要完成下列任务。导演说戏13.你需
10、要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把下图中对小说内容的概括补充完整,让演员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4 分) 14.为帮助演员把握人物情感,你需要对下面句子的意蕴进行分析。(4分)你回来了,就不觉得冷了!电影拍摄15.在拍摄第段“而今,我已经有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和第段“今年我决定回去”的内容时,你将儿时过年的情景、离家及三年异乡生活的镜头交错拍摄,请说说这样拍摄的好处。(5 分)16.小说中常常留有空白,拍摄时需要将它补充出来。你认为在小说结尾处,应补上什么样的镜头来解释我流泪的原因,请把这处空白描绘出来。(5 分)观影互动17.电影播出后,同学们对文中的“我”没有混出人样,就三年不回家过年的行为产生
11、了争议。对此,你怎么看? (4 分)【答案】13(4分) 父子争吵离家(2分) 翻看手机短信(2分)【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情节的梳理与概括。作答时,首先通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明确层意。第段记叙了儿时过年乐事;第段写“我”与父亲之间发生争吵,“我”赌气离乡;第段写“我”在异乡打拼三年的艰难和对家的思念;第220段写“我”决定回乡,父母去车站接“我”;第2125段写“我”到家后翻看手机短信,明白父母因不会用手机,三年来的年末都会在车站等“我”而悔恨流泪。然后根据导图明确答案所在区域。根据“儿时过年乐事”和“三年异乡打拼”可将空答案锁定在第段;“父母车站迎接”对应第220段,根据箭头指
12、示方向,不难将空答案锁定在第四5段。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答案】14(4分) 儿子回来了,带给母亲喜悦与温暖(或儿子没回来,母亲感到冷清与孤寂);(2分)表达了母亲急切渴望孩子回家的心理(或表现了孩子对于父母的重要性)。(2分)【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句子意蕴的把握。“你回来了,就不觉得冷了!”言外之意为“你没回来的时候,感觉很冷”。结合第四段对车站环境的描写,可知环境冷清;结合下文回家路上他人打招呼说的话和父母每年年末都会来车站接儿子的情节可知,儿子离家的这三年,母亲感到冷清与孤寂,也表现出儿子回来带给母亲的喜悦与温暖,同时表现出母亲渴望孩子回家的急切心理。考生据此作答即可。【答案】1
13、5.(5分)这样交错拍摄镜头,一方面解释了“我”离家出走的原因,(1分)另一方面将儿时的快乐和三年异乡生活的辛酸进行对比,突出家庭的温暖,(1分)解释了“我”决定回家过年的原因;(1分)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更能吸引观众。(2分)【解题思路】本题依托拍摄镜头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把握。文中对儿时过年的情景的描绘集中在第段,蒸馒头、做灯笼、捡鞭炮等过年往事充满了欢乐和温馨。“离乡第段,根据“尝尽冷暖”等词语和对“我”打工经历、窘迫生活境况的描写可知,这三年中“我”饱尝艰辛,深感挫败且十分想家。从内容上看,这样写交代了“我”离家出走的原因和“我”决定回家过年的原因。从结构上看,交错拍摄,能够形成
14、鲜明的对比,突出家庭的温暖。从表达效果上看,可以避免情节的平铺直叙,吸引观众。【答案】16.(5分)应该补充的镜头:三年来,每当临近过年时,父母都到车站等“我”回来的情景。(2分)描绘示例:瑟瑟寒风中,父母翘首以待,每当停下一辆客车就会非常急切地走到车旁,用渴盼的目光搜寻着从车上下来的每一个人。(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22段“他根本就不会用!就能接打个电话!”,第四段“我”和母亲的对话可知,在“我”离家的三年中,父母因为不会使用手机而没有读到“我”的短信,因此每年年末都会在车站等“我”,接“我”回家过年。据此联系父母等“我”回家的心理,发挥想象作答即可。【答案】
15、17.(4分)要求:从“理解”和“不赞同”两方面作答。理解“我”的行为。“我”没有混出“人样”就不愿回家过年,是有自尊有追求的表现。(2分)不赞同“我”的行为。亲情是一种纯粹的情感,父母从来不以有无成就看待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不回家过年只会徒增父母的思念和担心。(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表达观点的能力。结合文中对“我”没有混出“人样”,就三年不回家过年的描写,可知“我”是一个有自尊、有追求的人;但是从结尾部分来看,父母并不会以有无成就来看待孩子,亲情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子女不回家过年会徒增父母的思念和担心。02-2022河南省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禁 足可可是某小学的五年
16、级女生。2020年春节刚过,爸爸妈妈作为医院的骨干就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去武汉支援抗疫了,把她和她的小狗“木木”送到了爷爷家。过了两天,爸爸妈妈跟她和爷爷视频时,说武汉目前有很多人家缺口罩,如果家里有多的话,可以捐一些。家里并没有存多少口罩,可可想了想,拿出自己带来的口罩 说:“爷爷,我也捐一些吧。我粉尘过敏,同学们给我送过口罩,我不能只接受别人赠送却不关心别人。我可以两星期不出门,这样就能省下不少口罩了。”爷爷把可可抱在怀里说:“可可真是好孩子,能和爸爸妈妈一样为抗疫作贡献了。”从那天中午起,可可就开始了自我“禁足”。白天,爷爷去社区做志愿者,可可一个人在家,写写作业,逗逗“木木”,看看书晚上
17、,可可跟爷爷一起看看电视,听爷爷讲讲外面的事三天很快过去了,自己取得的“成绩”多少有点儿骄傲了。但是,当第五天上午,可可面对的考验升级了。这一天,天气非常好,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像春天般暖和。她站在窗前,打开窗子,呼吸新鲜空气。突然,一个念头涌上来:“天气真好啊!下楼转转吧,就一会儿。”爷爷养的八哥“老八”在自说自话:“好球!好球!”“玩玩去玩玩去”“老八”的话让她难以抑制想出门的念头。“木木”听到“老八”的话兴奋起来,闹着要出门。可可想出去的愿望像决了堤的河水,再难控制。“好吧,那就陪你出去走走。”“木木”已经把它的绳套叼到了门口,可可已经戴上了口罩,已经拿起了钥匙,已经站在门前了。就在这时
18、,家里的电话响了,是班主任打来的。老师关切地询问了她的情况,还表扬了她。原来,可可把她捐口罩和自我“禁足”的事告诉了好朋友冉冉,冉冉又将这事告诉了老师。接完电话,可可缓缓地在椅子上坐下来,她有些不好意思。她想,仅仅为了在小区走一圈就用掉一个口罩,是不是太不值得了?午饭时,爷爷说:“可可,你已经五天没出门了吧?你不用对自己这么严格,也有小朋友在楼下玩,你如果非常想出去,用一个口罩也不算浪费。”“不全是浪费不浪费的事儿,我要把禁足当成对自己意志力的锻炼。”可可说。那天中午,爸爸妈妈终于又有时间跟他们视频了,说大家捐给武汉的口罩开始向市民发放了。听到这消息,可可和爷爷都特别高兴。可可的心又平静了下来
19、。她的生活里有了一些新的内容。她为“木木”洗了一次澡以前,这都是在宠物店里完成的。她还成了“老八”的语言老师,教“老八”学会了新诗句,使它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了。第十天,可可的意志力坚持到了极限。打开电视,她看到许多跟口罩有关的消息,好像全世界都急需口罩。这些消息让她有些恐慌什么时候能买到口罩啊?家里并没有多少口罩可用了,她感到自己就快挺不住了。中午,爷爷比平时提前一小时回家,一进门就兴奋地说:“可可,好消息!上午区领导来视察防疫工作,说咱们国家已经能够充足地向医院供给医用口罩了。估计民间缺口罩的日子也快要结束了!”听了爷爷的话,可可不再那么担忧,意志力似乎也增强了。下午,冉冉打电话来,说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32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