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类型专题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真题分项汇编(上海专用).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03325
  • 上传时间:2025-11-0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16.94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专题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真题分项汇编上海专用 专题 文言文 对比 阅读 2022 2023 学年 年级 上册 语文期末 真题分项 汇编 上海 专用
    资源描述:

    1、专题4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2022上海松江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乙文】愚公移山(节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

    2、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渔家傲的作者是_(人名);愚公移山选自道家经典_。【答案】李清照 列子汤问【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是战国早期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著。全书共8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甚矣,汝之不惠!【答案】你太不聪明了!【解析】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甚,严重、厉害;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本句是倒装句式。3.以下对【甲词】

    3、【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词】中天帝被词人所感动从而帮助她实现了愿望。B.【乙文】中愚公对于智叟的目光短浅感到深深的叹息。C.【甲词】的词人【乙文】的愚公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D.【甲词】的词人【乙文】的愚公都遭遇了诸多的困难。【答案】A【解析】A.“天帝被词人所感动从而帮助她实现了愿望”有误。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故选A。4.【甲词】【乙文】都在问答中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甲词】表达了作者_复杂的感情,【乙文】表达了愚公_决心。【答案】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等 移山必胜【解析】本题考查情感。第一空

    4、:“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

    5、自在的生活。第二空:结合“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分析,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表达了愚公移山必胜的决心。参考译文:(甲)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

    6、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乙)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

    7、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二、(2022上海奉贤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_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8、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5.甲诗的题目是“_”,作者是唐代杜牧;乙文选自孟子,本学期我们还学过的出自该著作的课文有_。【答案】赤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三章是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的公孙丑下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9、【答案】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7.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B.乙文将论证范围从政治引向军事,提出作者的治国之道。C.甲诗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D.乙文把“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多助”与“寡助”两两对比,阐述了观点。【答案

    10、】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乙文将论证范围从政治引向军事”不正确。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所以论证范围应该是从军事到政治,故B错误。8.甲诗中的“_”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但两文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甲诗蕴含的哲理是_,乙文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_。【答案】东风 偶然的机遇对历史变迁的重大影响 要施行“仁政”(人和、得道)【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文的理解和诗人所要表达的哲理及主旨的把握。

    11、(1)甲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这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诗人认为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因为有“东风”,而“东风”是一种天气现象,所以甲诗中的“东风”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2)“东风”是天时,是偶然因素,作者认为如果没有东风这个因素,那么很可能周瑜会失败,大乔和小乔要被俘虏,囚禁在铜雀台中。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偶然因素对历史变迁的重大影响。(3)结合乙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12、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等句子可知,乙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认为“人和”在作用上胜过天时和地利,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所以,乙文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施行“仁政”(人和、得道)。参考译文甲: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乙: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

    13、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

    14、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三、(2022上海徐汇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小题。【甲】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5、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甲诗的作者是 _(人名),乙文选自孟子,我们学过出自该著作的课文还有_。【答案】杜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富贵不能淫或鱼我所欲也【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赤壁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我们学过出自该孟子一书的课文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外,还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 鱼我所欲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答案】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力争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6、关注特殊句式。此句重点词义: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忍。曾,通“增”,增加。益,更加。所不能,所字结构,译为没有的本领。11.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B.乙文中列举的人物都出身贫贱,终有所为。C.甲诗由“折戟”以小见大,体现诗人报效朝廷的决心。D.乙文是一篇议论文,从“人”和“国”两方面论证观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C.“甲诗由折戟以小见大,体现诗人报效朝廷的决心”有误。此诗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应是:以小见大,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故选C。12.甲诗中

    17、,作者除慨叹“东风”成就了周瑜英雄之名,也暗含了对自己_的意味;乙文认为,人想要成就大业,必须_。【答案】怀才不遇 经受磨难【解析】本题考查诗文主题。一空:诗句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属于议论,是对历史事件即“赤壁之战”发表看法。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东风是这次胜利的关键,东风成就了周瑜。诗以言志,杜牧借夸赞周瑜赢得侥幸,实际抒发自己的政治郁闷。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

    18、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多不被采纳。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二空:从乙文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列举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说明逆境出人才;后面进一步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说明逆境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才干。所以人想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磨难。参考译文:乙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

    19、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

    20、的道理了。四、(2022上海浦东新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诗文,根据要求完成小题。【甲】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愚公移山(节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3.【甲】诗题的意思是_,【乙】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_(书名)【答案】渡过荆门辞别家乡 列子【解析】考查对诗歌题目的理解。渡荆门送

    21、别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荆门送别,意思是渡过荆门辞别家乡。第二空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著,全书共8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14.解释下列加点词。(1)仍怜故乡水怜_(2)何苦而不平苦_【答案】喜爱。 愁苦,这里指担心。【解析】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2、。(1)句意为: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怜:喜爱;(2)句意为:还担心挖不平,苦:指担心。15.翻译下列句子。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答案】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毁掉不了,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解析】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有:以,凭借;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如,与“何”连用,表示把怎么样。句意为: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

    23、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16.【甲】诗中既有欣赏美景的喜悦,又有_情感;【乙】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愚公的_形象。【答案】思乡 远见卓识/有远见【解析】第一问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第二问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抓住文中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乙文中,愚公目光长远,能辩证地看问题,他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而智叟则与其相反,他讥笑、责备愚公的

    24、行为;他轻视愚公的力量,质问愚公,“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浅,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而忽视了子孙的绵延不绝。两相对比,愚公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这一目光长远的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参考译文:乙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25、五、(2021上海杨浦八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7.甲、乙

    26、两文的观点均出自被尊称为“_”的_ (人名)。【答案】“亚圣” 孟轲【解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元朝追封为“亚圣”。题空一填“亚圣”,题空二“孟轲”。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答案】(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27、。重点词语:入:在国内;法家拂士: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假字,同“弼”,辅弼,辅佐;出:在国外;敌国外患: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恒:常常。19.下列四个选项中的“之”的意义与用法与“三里之城”的“之”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B.得志,与民由之C.行天下之大道D.甚矣,汝之不惠【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三里之城”的“之”,结构助词,的。A.代词,它;B.代词,它C.助词,的;D.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C。20.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的“人和”是指“寡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B.甲文中用“委而

    28、去之”和“攻而不胜”的例子,依次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C.乙文的中心思想是“人恒过,然后能改”。D.甲文中的“君子”是指“得道者”。【答案】D【解析】A.“人和”是指“多助”和“天下顺之”;B.“攻而不胜”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委而去之”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C.乙文的中心思想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故选D。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29、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

    30、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乙: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患之中使人生存发展,常 常处于安逸享乐中使人萎靡死亡。六、(2021上海普陀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小题。【甲】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乙】周

    31、亚夫军细柳(节选)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21.以上诗、文都与战争有关,【甲】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_,【乙】文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是西汉历史学家_。【答案】雁门太守行; 司

    32、马迁【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了解。甲文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乙文周亚夫军细柳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载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天子先驱至,不得入。【答案】文帝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门前,不能进入。【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重难点词语“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至:到”要翻译准确。23.以下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实录真实事件,是首激荡人心的英雄战歌。B.【甲】诗表现我军将士攻占敌人城池时的勇敢无畏。C.【乙】文表现细柳营将士们以国事为重,军纪严明。D.【乙】文表现周亚夫治理军队严酷刻

    33、板,不近人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A.“实录真实事件”表述有误。本文的写作背景是: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B.“我军将士攻占敌人城池”表述有误。根据“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可知,甲诗表现了我军将士守卫城池时的勇敢无畏;D.“严酷刻板,不近人情”表述有误。根据“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可知,乙文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故选C。24.从选文看,【甲】诗描绘战争场面,【乙】文描绘_场面;【甲】诗中的将士们和【乙】文中的将军亚夫都表现出了

    34、_的可贵品质。【答案】劳军 恪尽职守【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根据内容可知,乙文讲述了周亚夫驻扎细柳营时,汉文帝刘恒慰问军队的事。从“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可以看出,乙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描绘了文帝劳军的场面。甲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既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又表现了将士们在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时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英勇气势。乙文从“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可以看出,哪怕是皇帝亲自到了,也要遵守周亚夫军营的规定。因此,两文都表现了将士们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参考译文:甲:黑云压

    35、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乙: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奔驰进入,从将军到下属军官都骑马迎进送出。不久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中的将士都披挂铠甲,手拿锐利的兵器,张开弓弩,拉满弓弦。天子的先导跑到军营,不能进入。先导说:“天子就快到了!”把守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文帝到达,又不能进入。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说:“我要进营慰

    36、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军官对文帝的随从车骑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不准车马奔跑。”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缓慢行进。到了军营中心,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说:“穿铠甲、戴头盔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皇上。”天子深受感动,面容变得庄重,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官兵致敬。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慰劳礼仪结束后离去。七、(2021上海宝山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作品,完成小题。【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7、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25.下列各句加点字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攻亲戚之所畔B.故君子有不战C.衡于虑D.入则无法家拂士【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A.畔:同“叛”,背叛;B. 战:发动战争;C.衡:同“横”,梗塞,指不顺;D.拂:同“弼”,辅佐;故选B。126.两篇选文都蕴含了孟子向君王提出的治国之道,【甲】文强调治国必须要“_”;【乙】文强调治国要防止“_”【答案】得道 安乐【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君

    38、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这句话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治国必须要“得道”。乙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是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必须杜绝安逸享乐。因此,乙文强调治国要防止“安乐”。127.如果把“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句话作为论据,放入以上哪篇选文合适?请简述理由。【答案】放入【乙】文更合适,“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句话强调“危机”和“变局”的积极作用,有力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或与“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分别从正、反两个

    39、方面,有力论证了“死于安乐”)。【解析】本题考查拓展运用能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意思是在危机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在变局中要打开新的局面。这句话强调了“危机”和“变局”的积极作用。乙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论证了没有充分认识到“危机”和“变局”的积极作用而“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句话刚好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而甲文论证的是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放入乙文更合适。参考译文:甲: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

    40、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乙: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

    41、,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八、(2021上海松江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8.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是唐代的_(人名),他是“长吉体”诗的开创者;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朝代)的苏轼,他被后人认为是“豪

    42、放词”的鼻祖。【答案】李贺 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人基础知识的掌握。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是唐代的李贺,李贺,字长吉,被誉为“诗鬼”,是“长吉体”的开创者;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主要代表。2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无所事事的人)罢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本题重点词:但:只是,只不过。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的人。耳: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30.下列对

    43、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所写战争的时间段是从白天到半夜。B.【乙】文作者游承天寺的时间是冬天的夜晚。C.【甲】诗写战斗场景,色彩浓艳,想象奇特。D.【乙】文写生活情境,叙事详细,议论严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仅用八十四字便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苏轼惜墨如金地交待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用十八字营造出一个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最后用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体现出言约意丰的特点,因此D选项中“叙事详细,议论严密”的说法错误。故选D。31.【甲】诗描写战争的艰苦和惨烈,赞扬了将士们_的精神风貌;【乙】文描绘夜游时的月色美

    44、景,表达了苏轼_的生活态度。 【答案】英勇无畏 豁达乐观【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雁门太守行首句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综合全诗可知,作者通过描写一场边关战争,赞扬了士兵们视死如归、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体现了苏轼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参考译文:【甲

    45、】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6、九、(2021上海浦东新八年级期末)古诗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2.【甲】诗“问君何能尔?”中“君”是

    47、指_,【乙】文出自孟子,与大学、中庸、_(书名),并称“四书”。【答案】陶渊明 论语【解析】第一处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故“君”是指:作者本人(我)或陶渊明。第二处考查文学常识。“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及弟子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33.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一项的是()A.生于忧患。B.苦其心志。C.贫贱不能移。D.一怒而诸侯惧。【答案】D【解析】A.生:使生存;B.苦:使苦;

    48、C.移:使改变,变动;D.惧:害怕;故选D。34.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甲】中画线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作简要描叙。(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中画线的句子。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答案】(1)傍晚时候,(南山景色怡人,)山间雾气缭绕,飞鸟结伴而还。(2)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描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优美、通顺的语言进行描写即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据此可以描绘生动的画面。如:南山上,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

    49、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它们的家。(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35.选做其一(不可都做)(1)【甲】中的“真意”是指什么?联系这首诗,写出其中一点理由。(2)【乙】中写父母亲对子女训导告诫的内容,有何作用?【答案】(1)示例:“真意”指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宁静淡泊的心境,钟情于归隐生活;理由示例: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因为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2)作为论据,引出“以顺为正者

    50、,妾妇之道也”的观点,不是大丈夫,用来反驳景春的观点。【解析】本题题干要求只选其一。(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分析,诗人说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是在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真意”指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

    51、的人生与自然之理,是指远离官场,返归自然。“真意”一词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魂”。据此写出理由即可。如:能够在傍晚时分,看南山的景致: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文章开篇写道“公孙行、张仪岂不诚大文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认为公孙行、张仪是大丈夫。孟子将公孙行、张仪与妾妇归为同类,据此得出“父母亲对子女训导告诫的内容”作为论据,引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观点,证明公孙行、张仪不是大丈夫,用来反驳景春的观点。用“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行、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最终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大丈夫准则。据此回答即可。参考译文:(

    52、甲)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乙)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真题分项汇编(上海专用).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325.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