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七 技巧篇 审题.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七 技巧篇 审题 2012 高考 语文 复习 课件 专题 十七 技巧
- 资源描述:
-
1、专题十七 技巧篇第一节 审题最新考试说明关于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符合题意”,这一要求就是对审题的要求。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第一条也是“切合题意”,对应试作文来说,审题是第一关键策略。审题达到“切合题意”的要求,才有可能得高分。可以说,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是文章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选材、构思和立意。审题就是考生对作文材料或题目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挖掘材料或题目中的隐性信息,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圈定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明确文章的体裁。下面以2010年高考作文的几种命题形式为例,具体介绍如何明确题意和确定角度。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是针对上世纪90年代的材料作文(即
2、材料作文限定文体,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而言,它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可以说是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新材料作文提供材料但不规定话题和文体,任选一个角度或侧面来写。因此突破了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局限。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类材料鼓励考生写出真情实感,并期望个性和创新。对文体没有限制,续写、仿写、缩写、改写、扩写、读后感、评论文、说明文、描写文、记叙文都可以。从内容上讲,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由于新
3、材料作文具有内容的多样性、体裁的灵活性、思维的诱发性、写法的多样性等特点,体现了在开发之中有约束、在灵活之中有规范的命题趋势,自2006年出现以来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综观2010年18套高考试卷,新课标全国卷、全国卷、全国卷、山东高考卷、安徽高考卷、福建高考卷、湖北高考卷、辽宁高考卷、四川高考卷都采用此种作文命题方式。可以说,新材料作文已经占据了高考作文的半壁江山,因此考生在备考时应有意识地训练此种作文形式。“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是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可见,此类作文的写作弹性虽然很大,但也不是没有限度。认真、全
4、面、多角度地审读材料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是指对所供材料的本身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材料之后附加的引导语的领会,和对相关写作要求的理解。新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有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两种,文字材料又大体分为故事型、论说型和事例型。下面从这几个分类角度来谈如何审读材料。上一页一、文字材料1故事型材料即叙述一个故事的梗概、一则内涵丰富的寓言、描述一个生活场景、一个特别的细节等,给定的故事可以是一个,而更多情况下是多个。不论什么故事,写作所要提取的隐含信息或者中心就在故事的题旨中。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福建高考卷、辽宁高考卷、全国卷都属此类材料作文。【典例1】(2010新课标全国卷)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解析】该作文题有强烈的现实性,以正
6、面关注的方式,切合当前“人才立国”的大政方针,是典型的弘扬主旋律的题目。同时,人才成长也符合考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很容易选取素材。与往年材料作文一样,此题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限制性,即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有何种规律又因具体情况和人而异。对此,考生可以根据三则材料整体提取观点入题,也可以取任意一则单独设题。考生必须根据三则材料显示的信息来谈规律,不能凭空臆想,谈人才成长的其他规律。在具体解读材料时,考生首先应抓住材料中的最后一句,“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依此作为本次作文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构成整个材料的三个小故事,又把人才成长的规律主题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可以让考生有话可
7、说并言之有物,不至于让考生无的放矢无从下笔。换言之,也就是整篇作文必须在“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句话的统摄之下,同时,“这个规律”的具体内容隐含在材料之中即三个小故事传达出的哲理。观赏鱼的故事的哲理是,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宽松的环境,此例材料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狼的故事则侧重于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好奇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罗森塔尔心理测验的故事,告诉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在人才的成长中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分析材料后,我们发现,选准一则材料,从其揭示的规律入手写作,比较容易。从考场上的优秀作文来看,大都是选择第一则材料,从人才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方面立意的。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考生
8、对此类信息接触比较多,一些名言都是与此有关,如“时势造英雄”等。【典例2】(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兄弟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集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
9、。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解析】福建省2010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是主题不设限的新材料作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段材料只提供故事而没有引导性的话语来提示观点,因此需要考生自己提炼观点,仔细审题多角度考虑立意。从审题上看,最佳切入点是深刻领会材料的内涵和主旨,考生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挖掘、拓展,真正找到写作切入点,否则容易偏离内涵。从第一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信息:格林兄弟想依靠民间故事做研究而不得;第二则材料告诉我们:朋友的偶然发现成就了格林童话,也使得格林兄
10、弟名扬天下。很显然,这两则材料合起来反映出的信息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此外,我们再深入想一下,格林童话是经典之作,没想到却是“无心插柳”之作,为什么格林兄弟没有把这些故事看成有价值的呢?他们起先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搜集的,埋头研究却没有成果,而他们的朋友却以此编了故事,出版了名著。因此,我们可以想到,格林兄弟一味追求一种结果,而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他们如果换个角度,不去研究人类历史而是专注于这些民间故事本身,未尝不会有好的收获。因此,尝试“不按常理出牌”才可有意想不到的果实。读懂了材料,我们可以选准自己熟悉的角度入题了。如从“为什么不能发现民间童话和历史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考
11、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关系”“有用与无用之间的关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放大别人的优点,才能知道别人的长处和价值”等。2论说型材料即给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或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等材料。在各地高考作文中,此类材料一般侧重于揭示某种道理,更大意义上是人生哲理,对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求比较大。2010年山东高考、安徽高考、四川高考涉及到此类材料。【典例3】(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
12、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解析】山东省高考作文一直以来为话题作文摇旗呐喊,但2010年突然变成材料作文,由此也可以得出材料作文已成为人心之所向。这是一句托尔斯泰的名言,材料不多,但容量非常大。要想准确审题,可以把这句话压缩成“人生的一切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样理解起来就降低了难度。“光明”与“阴影”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在自然界是这样,在人生、社会也是如此。这里的关键是对“阴影”一词的理解,“阴影”与“阴暗”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语义程度轻,后者语义程度重。说“光明”与“阴暗”是反义词可以,它们两个一个是褒义词,一个是贬义词;
13、说“光明”与“阴影”是反义词就有点不恰当,光明是褒义词,但阴影不能算是贬义词,它是一个中性词。因此要注意写作时不能把“阴影”扩大到“阴暗”一方去。此作文的切入点应该从“阴影”入手,即如何正确对待“阴影”问题,引申开来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逆境、挫折、不利现象,以此来考查考生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考生理性认识阴影,阴影也是美丽(或魅力)人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人生中因为有了这些阴影才更精彩,正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无限风光在险峰”“过程的艰辛才更能领略结果的幸福滋味”等。可以说,读懂此材料不难,读懂后将文章写得有深度很难,因为这是一个有关人生哲理的命题,势必要写出深度才可出亮点。这则材料重
14、点是人生中包含光明与阴影两个方面,但“光明”和“阴影”到底指什么,就要看考生的思维能力了。在写作时很明显要取它们的比喻义“光明”可指优点、微笑、快乐、成功、幸福、幸运等等;“阴影”则可以指缺点、痛苦、失败、缺憾、困境、挫折等等,而在具体写作时双方都要涉及到。【典例4】(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
15、符号。【解析】选择清诗作为作文材料,安徽省可谓史无前例,对考生来说在审题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在材料上独辟蹊径,突破窠臼,好处是给了写作素养较高的考生以广阔的发挥空间,可以有效地拉开高考作文的区分度。题目要求考生解读吴兴杂诗的哲理,并根据哲理诗作文,注重了对考生的理性表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也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其实这首诗还是比较简单的,描写江南太湖一带独特的美丽风光,考生应该不难看出这一点。前两句写景,哲理主要体现在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上,在不同的地方,适合种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推出在做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要因地制宜,要符合实际情况。本题可以有以下写作角度:一是从因地
16、制宜,按规律办事,不搞“一刀切”的角度考虑。“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大多数考生容易想到,但不易出新、出彩。“一刀切”倒是可以生发的好角度,考生易于联想到生活现实中的很多现象。二是从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的角度立意,从历史、从现实,考生都有内容可写。参考拟题:知音可觅,弦断有人听多想握住你的手由刘邦用贤说开来等。三是从人生定位、目标的选择的角度来谈,这个角度切合考生的实际,因为考生马上就面临着自己的人生抉择,易于发挥。参考拟题:我的青春我做主春有百花,夏有荷我心有主等。3事例型材料内容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观点或一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凡人小事、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等。这类材料,我们在审题中要注意的
17、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列举的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典例5】(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满满地抓了一大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他一颗糖都不想放弃,手又抽不出来,“哇”地一声哭了。农场主规定每个雇工除了工钱之外,还可以自选一筐水果带走。20岁的托尼看中一个装得最满的大筐,费了半天劲也没搬动。他喘了喘气,重选了一小筐,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老板宣布,谁能追回一笔30万英镑的货款,就把其中的10万奖给他。员工纷纷出马,却都无功而返。58岁的托尼也申请试试,两天后就将追回的20万货款交给了老板。原来他告诉对方只需交2
18、1万就算结清,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得到了1万英镑的奖金。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解析】对于辽宁省的材料作文,有学者点评说“想跑题都难”。与以往辽宁高考采用社会热点问题为材料不同,此则是一个很生活化的材料,讲了一个人的三个生命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人生体验。从审题上难度降低,保持了命题的稳定性。分析这三则材料,我们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组二元对立的概念。第一组是“放弃与得到”,第二组是“大与小”,第三组是“多与少”。再把三组材料联系起来整体考虑,很容易就可得出一个中心话题,即“舍弃”与“得到”的关系。由此生发开去,考生可以
19、写“有失必有得”“学会放弃”“做出明智的选择”等观点,都可视为切中题意。从具体写作来说,所给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每件事都与考生生活相关,因此考生能够联系自己实际谈观点和看法,人人有话说。此外,这篇作文还与学生成长、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相关。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每天都要遇到选择,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小选择,累计起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个素材给了考生展示个性的空间,以及结合自己实际表达思想的空间,能够很好地避免考生说套话、空话和废话。二、图画作文全国卷已经出现过两次图画材料作文形式,从画面内容来看,我们也可以说成是“漫画作文”。用漫画来关注生活不仅具有现实性和直观性,更具有深刻性和影响性。从考查形式上
20、来看,它不仅对考生的思维把握能力提出了要求,更直接考查考生的细致观察能力,是一种侧重多向思维的材料作文,因此连续几年备受命题者青睐。目前为止,只有全国卷连续采用图画材料,福建省2005年的高考也曾出现过,其他省区还未出现此种材料形式。不过高考作文一直要求稳中求变,材料作文兴起后势必会向多重方向求变,在2012年其他省区会出现图画材料作文也是有可能的。比如新课标全国卷,近几年一直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出现,为求新,命题者可能会青睐图画作文;而山东高考刚刚从话题作文转为材料作文,不可能变化过快,因此仍以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几率是很大的,不过可能会由论说型材料变为故事型材料。对可能的变化,考生要引起注意,这
21、几类材料作文形式都要适当训练。【典例6】(201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解析】这幅漫画题目很简单,大意一目了然,但意境深远,如果思考不到位,很容易偏题。从漫画内容上看,漫画中的四只猫神情各异,从左往右:第一只猫,面前盘中的鱼被吃得仅剩下鱼刺了,它抚摸着自己的肚子,一副酒足饭饱的状态;第二只猫,神情惊异地看着那扑向老鼠的第四只猫,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第三只猫则指着第四只猫发出“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的嘲笑;第四只猫毫不理会眼前的鱼,奋力扑向一只老鼠
22、。其实众多猫吃鱼,也是无可厚非。但是餐桌上的猫问题在什么地方?在于它在嘲笑那个吃老鼠的猫。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猫的职责是什么?即抓老鼠和吃老鼠。本来整个世界的食物链是和谐的,每一种动物都有特定的职责。对于吃老鼠的猫来说,它忠于天性恪尽职守,应当受到赞扬而不是嘲笑,吃鱼的猫错在它们嘲笑那个恪尽职守的猫。如果每一个动物都忘了自己的职责,那么已经存在上亿年的动物生物链就会发生可怕的变化。由此我们就会想到人自身。这则漫画影射了我们社会目前的一些现状,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上的某些人已经忘掉了自己的职责,这幅漫画无疑是对此类现象的讽刺和批判,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多样的:光荣传统不可丢掉,不能坐享
23、其成,要有责任心考生要清楚“褒”什么和“贬”什么,选准入手角度写自己擅长的文体即可。一、文字材料作文审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如【典例2】福建高考作文,只有把两则材料联系起来看才能得到材料揭示的寓意。(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如【典例4】安徽高考作文,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写作入题的重点也不同。(3)筛选性原则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
24、所得到的观点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服从材料的整体;观点比较新颖;自己有话可说。如【典例1】新课标全国卷作文,三则材料揭示了三种人才成长的规律,考生可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向来写作。2审题方法 (1)全面把握材料,重点突破关键句或提示语。可以说,每一则材料作文都有关键句或提示语,提示语是命题者对考生的一种暗示,是为帮助考生能准确、全面审题铺设台阶。提示语不论长短,考生都要重视,仔细阅读,认真揣摩,积极地从中获取有利信息。而关键句考生一般都能从材料里找出来,注意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转折句等,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如【典例1】新课标全国卷作文,我们很容易就能把握材料的关键句,即最后
25、一句总结性的提示语句。又如【典例2】福建高考作文,我们只要细心抓住第二段话第一句中的“偶然”一词,就明了题意。如2010年全国卷材料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甲:什么是浅阅读?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
26、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解析】很显然,这段材料的关键词是“浅阅读”,它很明确地给考生指明了审题立意的一个方向。此外,材料中虽然未提及,但我们也应该能想到与“浅阅读”相对的“深阅读”,以及二者之对比,这样又能生出两个大的入题立意方向。(2)紧扣材料中内容之间的联系,多角度思考审题。材料中的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
27、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办。明确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后,多个角度就不明自现,也就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细致分析材料内容之间的多向联系,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小兰和妈妈都喜欢看小鸟飞翔,听小鸟唱歌,他们第一次养鸟,妈妈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俩要好好地养小鸟,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的自由唱歌、自由飞翔的权力,母女很不舍地将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既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活动的有好几百人,
28、一阵鸣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到花鸟市场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小鸟的需求量大增,每天都要起早贪黑捉小鸟。”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和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解析】分析这则材料题旨时,首先要明白三次和鸟的接触所产生的结果。第一次由于母女俩疏懒导致小鸟死了,第二次俩人迫于压力放飞了小鸟,第三次母女二人参加放飞活动而花鸟市场老板受益了。从鸟的角度来看,鸟死、鸟飞、鸟作为商人得利的工具,是悲?是喜?考生从这方面应该有所考虑。从人的角度分析,第一次母女俩喜欢看小鸟飞翔,听小鸟歌唱,但没有善待小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