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9短新闻两篇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9短新闻两篇 2019 2020 学年 人教版 语文 必修 课件 新闻
- 资源描述:
-
1、内容概括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这些作品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短新闻两篇是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内容概括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
2、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像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中国人的喜悦和自豪感显得更加凝重。学法指津学习本单元,必须注意把握新闻与报告文学及时迅速、客观真实的共同特点,并且注意把握消息、新闻特写与报告文学、通讯在语言使用上的区别。本单元所选用的四篇课文,都是典范性的新闻类作品。学习本单元,还要特别注意探究它们的典范性的原因。首先是把握新闻内容的
3、典范性,注意内容的时代气息、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其次,要把握语言表达方法选择的典范性,注意它们在突出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时所使用的语言技巧,以及使用这些技巧所达到的表达效果。最后是掌握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和提取信息要点的能力。9 短新闻两篇七子之歌香港闻一多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作者介绍作者 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课文的创作者。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
4、考消息报社社长。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作者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他长期主管国际新闻报道,树立了崭新的报道风格,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
5、区。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背景解读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四位新华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录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
6、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新闻和消息知识链接新闻含义 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做的报道。特点 迅速及时、真实简明、用事实说话。种类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消息特点 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传播性三个特点。结构 由
7、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不可缺少的。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3词语辨析(1)注视凝视两者都有“集中注意力仔细看”的意思。“注视”着重指注意力和精神集中地看,也指从侧面或暗中注意观察。对象除了人或具体的东西之外,还可以是抽象的、变动的事物。“凝视”着重指带着某种神情,长时间聚精会神地看某一点,对象是人或具体的相对静止的东西。词语例句注视在奥运会赛场的观众席上,人们注视着运动员的精彩表演。凝视他凝视着深邃的夜空中镶嵌着的一颗颗星星,思绪万千。(2)心智心志两者从构成词语的语素来看,读
8、音相同,词性一致,用法上也十分接近,要注意其细微区别。心智:表示思考能力、智慧,也表示心理、性情。心志:表示意志品格。词语例句心智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心志最近,篮圈世界专家答球迷在线提问时指出,阿联已经具备应有的技术,只是还需要磨炼一下心志。4熟语运用(1)引人注目:格外令人注意。(2)毛骨悚然: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3)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4)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5)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细读文本,理清这两则消息的写作思路,分析它们的结构。_【提示】(1)
9、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不列颠尼亚”离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结束主体一430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时间440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615英国告别仪式745第二次降旗仪式000香港交接仪式上易帜040“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二交代有关港督府的背景今昔对比,突出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12段布热金卡现在的环境对比控诉法西斯,向往和平第34段奥斯维辛的有关背景第515段参观者的所见所闻按参观顺序第16段奥斯维辛的环境呼应开头1结构图示2主旨归纳别了,“不列颠尼亚”本文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显得别出心裁,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
10、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国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感染读者,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到震撼与窒息。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_【对应考点】鉴赏文本结构【提示】结合背景和场景材料作答。【答案】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
11、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2别了,“不列颠尼亚”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描写的?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对应考点】鉴赏文本表达技巧,鉴赏文本结构【提示】结合文本内容作答。【答案】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五个场景:场景一
12、:下午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场景二:下午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场景三:下午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场景四:凌晨时分,交接仪式上易帜。场景五:“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用顺序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条理清楚,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渲染了激动紧张的气氛,现场感强。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作者用“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结尾,有什么好处?_【对应考点】分析语段的作用【提示】结合文本内容作答。【答案】历史往往是相似的。英国人从海上来香港,又从海上离开香港,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当时英国趾高气扬地从海上来,现在面
13、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又不得不沮丧地从海上离去,前后对比,含意深刻。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主要得益于作者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请概括并分析。_【对应考点】鉴赏文本结构【提示】结合文本内容和文本主旨作答。【答案】结构描述感受导语(15段)“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主体(616段)“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不安”“默默地
14、迈着步子”“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表情茫然”“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表情木然”“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恳求的目光”特别恐怖,终生难忘;心情沉重,感到震惊;愤懑,对法西斯暴行的无比憎恨“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5作者为什么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作细致的刻画?_【对应考点】鉴赏文本表达技巧【提示】结合文本主旨作答。【答案】一个可爱、温和、有着美好梦想的姑娘却死在法西斯残忍的魔爪下,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纳粹戕害生命的罪恶。前后呼应,是指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在语意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