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语言知识与应用第八章 语言表达连贯 (共28张PPT).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届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语言知识与应用第八章语言表达连贯 共28张PPT 2019 高职 高考 语文 复习 课件 第一 部分 语言 知识 应用 第八 语言表达 连贯 28 PPT
- 资源描述:
-
1、【考情分析】连贯,指的是句子之间的顺序得当、前后联系、合理衔接。在近几年的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题中,考查分值(3分),均以语段形式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2012年-2015年,均是以无语境的语段形式,列出5个短句来排序,2016年,则是以有语境的语段形式,列出六个短句来排序,2017年,又恢复成无语境的语段形式,列出5个短句来排序。考查形式偶有变化、考点和分值基本稳定。2012年考查的是“史料”,2013年考查的是“事物的形式和质料”,2014年考查的是“门联”,2015年考查的是“向西方学习”,2016年考查的是“锦绣”。2017年则考查了“创造力”。本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条理性、表达
2、的连贯性,检测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以及思维判断力,同学们平时要注意训练。第八章 语言表达连贯【考纲解读】考纲没明显体现要求。语言连贯方面,连贯就是连接贯通的意思。具体地说,语言连贯指语句顺序合理,注意前后照应与衔接,使词语和词语、句子与句子,连接妥帖、紧密,文意前后一致,语意通达,文气流畅。考生在做题时,容易忽略语段整体衔接,不能正确把握各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故容易受其他迷惑选项的误导。这类题是失分率最高的题,最为主要的原因是考生找不到语段的中心。找不到中心,就很难将其组织成语意连贯的语段了。因为,培养学生语言连贯的能力难度较大,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一要掌握语段排序的基本规律;二要细细体
3、会,总结经验,找到方法;三要多做练习,熟能生巧。【知识梳理】语言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一篇文章之中,先说哪一段,后说哪一段;一段之中,先说哪一句,后说哪一句,都要作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尽可能使文章语意畅达,前后贯通,一气呵成。一、要使文章语言连贯,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话题前后要统一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时,要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每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个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如果在几句话或几段话中间插入与这一中心无关的话,就会造成意思跳跃或中断,影响语言的连贯。如:平泽同学病了,柴老师又是请医生又是
4、送药送水。平泽同学害怕耽误功课,在病中还请柴老师给他补课。由于柴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平泽同学积极治疗,没几天就好了,也没耽误功课。这个语段本意是要表现柴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品质,但由于来回改变叙述对象,时而说柴老师,时而又说平泽同学,叙事话题前后不统一。(二)表述角度要一致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包括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一句话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句话,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一致。角度一致,语言才能连贯。叙述角度不断变换,就会影响语言的连贯。如:1936年12月9日,欲赴临潼向蒋介石请愿的西安学生,在几座城门均被国民党关闭的情况下,向中正门(今解放门)的军警发
5、动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守城军官及门卫终于被他们感动,打开铁锁,冲出城门,奏响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的序曲。这句话,前边几个分句叙述的是“西安学生”,“打开铁锁”则承前省略,主语换成了“守城军官及门卫”,后面“冲出城门”的主语则又转回到“西安学生”,这样换来换去,影响了语言的连贯。将“打开铁锁”后的标点改为句号,在“冲出城门”前加上“学生们”,语言就连贯了。(三)语言要衔接紧密 “衔接”是针对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一个语段中的各个句子之间,或者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注意语言形式上的衔接和呼应,也是保持话语连贯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主要指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巧妙使用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
6、子,适当使用过渡性语句或段落。如:面向大多数学生,(教材)编得有适当的弹性,确保落实基本要求,又能够适应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的要求。教材编写有弹性是为了既面向“大多数学生”,又适应“部分学生”的要求,它应该总领后面两个方面,它们在逻辑上是总分关系,可改为“(教材)编得有适当的弹性,既面向大多数学生,确保落实基本要求,又能够适应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的要求”,这样就条理清楚,语言衔接得当了。二、语言连贯主要有三个步骤一是把握整体意思,确定话题或中心句;二是先局部后整体,先易后难逐步排列顺序;三是找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或关键词语的承接。具体地说:(一)抓中心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
7、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二)抓思路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
8、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三)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1.关联词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
9、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 3.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4.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5.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典例精析】【例题1】(2017年广东高职高考题)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这表明创造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早期的开发,并在关键的发展阶段和衰退期要特别予以保护。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在童年。然而,儿童那活泼的创造力并非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多数人往往在成长过程中部分地或几乎完全地丧失了生命中的创造活力。儿童时代
10、是生命力勃发的时期,也是创造力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A.B.C.D.【答案】B【试题分析】是关键的判断句,适合放在首句,是对的阐释,不能放在首句,故应当从A、B两项中选择;后,是转折,对全文观点的分析,是对的进一步解释,但不适合作为结论,而“表明”对作呼应,更适合作结论。理顺文意的基础上关注表示连接的词语。【例题2】(2016年广东高职高考题)填入下面文字空白处的6句话组成的语段,与前后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从性质上看,“绣”不是丝绸,但在古代一般常用彩丝和丝绸作为刺绣的材料,因而“绣”与丝绸就有了密切的关系。_但是,锦与绣有相同点,即两者工艺最复杂、色彩最丰富和图案最华丽,是最具有观赏
11、性的丝绸。因此,锦绣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的精华。前者是丝绸,后者只是丝绸的装饰技艺和装饰品。前者是“织”成花纹图案,后者则是“绣”成花纹图案。因而古人常常以“锦”与“绣”并称(锦、绣)或者合称(锦绣)。但是,“锦”与“绣”两者的工艺技术不同,所以,“锦”是锦,“绣”是绣。由于所用材料相同(如彩丝),表现对象相同(如花纹图案),A.B.C.D.【答案】B【试题分析】先观察横线前后的上下文,上文“密切的关系”可能连接相同点或不同点,下文“但是,有相同点”则表明横线里内容的最后必定是说明两者的不同点,故可以排除以(“以并称或者合称”这不是不同点)为结尾的A、C。B、D选项都用开始,后面用“但是”连接是
12、最恰当的(说“同”,下文理应用“但是”引导“异”),故选B。本题难度不算小,做题关键在于理解上下文关系,在此基础上看清各分句表示关系的指代性的关键词。【例题3】(2015年广东高职高考题)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但这些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看法上是一致的。向西方学习正是近代维新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许多知识分子都同意要以西方为师,学西方之长技以治西方。在这场文化思想辩论中,西学略占优势,总之,中国近代历史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这个运动牵涉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要引起另外一些知识分子的反对,这就是西学与中学的辩论。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什么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132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