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 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课件1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谏太宗十思疏
- 资源描述:
-
1、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
2、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解题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疏疏(sh),奏议的一种,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第一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
3、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俊,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第一段文言知识点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特殊句式名言名句求 长 固 浚 安 下 当固 远 重 大之 而 虽 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补充注释与简析一 注释:固:使动用法;厚:厚实;况:何况;重、大:均为形容词作名词,重权、大的地位二 简析:1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2 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
4、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3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简)分析第一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源不深根不固德不厚比喻提出论题得出中心论点做法思考题:1 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答:比喻论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3 作者如何巧妙地设喻说理?答:设喻要巧(喻体与本意要相切)以喻明理(事要俗,理要切)辞约意明(言简意赅方有用)第二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231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