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第五单元 第11课 与妻书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第五单元 第11课 与妻书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新教材 部编版 必修 下册 同步 课件 第五 单元 11
- 资源描述:
-
1、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感叹句、反诘句、对偶、排比等句式表达情感的写法,以及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技巧。3.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素养目标素养目标与妻书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幼从父学,1902年入全闽大学堂,1907年留学日本,1908年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参加同盟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11年4月应黄兴之召回国奔走于港、粤、闽,响应广州起义。于战斗中受伤被捕,从容就义,葬黄花岗,
2、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广州起义前三日,与妻诀别,在香港于手帕上写就与妻书,又作禀父书,一并托友人密致家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在我国南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的黄兴、赵声,写信给身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林文,号召旅日革命志士回国举义。留学日本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14支部(即福建支部)经商议决定,派林文去香港与黄兴接洽,派林
3、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林觉民由此回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情。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止在福州起事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嘱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也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资料链接禀父书林觉民不孝儿觉
4、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参考译文】不能尽孝的儿子觉民叩跪启禀父亲大人:儿子我若阵亡,只是会连累长辈受苦,弟妹缺衣少食而已。然而却对全国民众大有益处。(儿子我)这极重的不孝之罪,乞求(父亲大人的)宽恕。古代书信的提称语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1.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2.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3.用于师长:函
5、丈、道席等。4.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5.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6.用于夫妇:俪鉴等。7.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课文探究1.赏析语句,分析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1)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世中一人”与“阴间一鬼”的鲜明对比,表达了革命志士抱定必死的信念,义无反顾,英勇赴死,透出一种撼人心灵的凛然正气。(2)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 遂忍悲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说明了作者担心妻子不理解,不得不“忍悲为汝言之”的悲伤和矛盾
6、的心情,交代了作者“言之”的原因,引出后文对“吾衷”的论述。(3)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至爱汝”既是对妻子的真情告白,又为下文的说理做好充分的铺垫。与后文中“爱”字的含义从爱一人扩展到爱天下有情人,再扩展为爱天下人遥相呼应。2.“司马青衫”“太上之忘情”“老吾老”“幼吾幼”三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用“太上之忘情”的典故,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用“老吾老”“幼吾幼”的典故,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3.作者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
7、争论,是为了表明什么?作者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是为了表明自己绝非无情之人。作者从爱怜妻子之情出发,想到妻子一定承受不了失去丈夫的痛苦,所以宁愿“汝先吾而死”。作者本来并不希望抛舍妻子而使她独自承受悲痛,暗示现在要舍生取义虽有违初衷,却实在是迫不得已。4.第3、4段两段回忆并未按时间顺序安排,但并不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请具体分析。两段回忆并未以时间排序,想必是作者情之所至,信手写来,有景有情,边叙边议,所述皆夫妻至爱之言,所叹皆一往情深之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真切的情感让读者沉浸其中,引起情感共鸣;是否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并无大碍。5.“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两句有何
8、作用?承上启下,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阐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6.描写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有什么作用?运用排比列举当时社会上种种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将矛头直指社会惨状及其根源,与上文温馨和谐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说明在这种悲惨的社会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是不现实的。7.“教其以父志为志”与上文哪句话意思相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上文“使之肖我”意思相近。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8.“有不解处”有何深意?“有不解处”表面上看是对信中的文字而言的,实际上还包括更深层的意思:希望妻子明白自己的心意,理解自己的革命志向。“尽吾意”与开
9、头处的“察吾衷”遥相呼应,首尾圆合。内容小结主题归纳这封遗书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和对天下之大爱,阐发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亲人之爱要服从革命需要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崇高革命精神。深入探究文章第1段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引出下文“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中夫妻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以及第4段开头对往事的回忆,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前文的“吾至爱汝”。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
10、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那么,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第5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段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第6段表达了作者“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7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全文的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8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语出元王实甫西厢记:“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
11、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用此典表达了作者博大仁爱的襟怀和美好的愿望。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春衫”应为“司马青衫”。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在这里用它说明自己是个重感情的人。“太上之忘情”,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后用“太上忘情”指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作者借用此典表明自己决不能对国事无动于衷,对黑暗统治麻木不仁,而要走民主革命的道路。2.与妻书这封写在复杂心绪中的绝笔书,依然思路清断、行文流畅、多处用典、语言雅致,颇值得细细品味。请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举例分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作者借此表示愿将自己爱妻怜子之心广施天下大众,甘愿牺牲一己之幸福去帮助天下人。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骨化石”,古代传说,有一男子外出未归,其妻天天登山远望,日久天长变成了一块石头。后人称之为“望夫石”。刘义庆幽明录 载:“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这里引用民间传说以写坚贞的爱情。作者主要回忆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夫妻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
13、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承受不住沉重的悲痛。作用:都反映了作者生前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之细。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3.作者在抒写“吾至爱汝”的感情时,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作用是什么?林觉民于决意取义赴死之际给爱妻写的这封遗书,抒写了对妻子之爱与对天下之大爱,将自己的革命理想与儿女情长抒发得淋漓尽致。或是有意为之,或是情之所至,林觉民信中的两种“爱”交映迭现,在反复倾诉对妻子之情中不断申述理想大义,让人读来颇感作者当时情感之跌宕,内心之复杂。在浓烈的情感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270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