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2021 秋高二 语文 新教材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课件 11 五代 史伶官传序
- 资源描述:
-
1、第 三 单 元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2021语文内 容 索 引晨读篇 闻鸡起舞课前篇 一起预习课内篇 一起思考课外篇 一起阅读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及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2.把握文本观点态度,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3.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探究“叙”与“论”的关系,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晨读篇 闻鸡起舞短篇美文诗可以怨王东杰孔子劝弟子学诗,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篇)朱熹云:兴是“感发志意”,观是“考见得失”,群是“和而不流”,怨是“怨而不怒”。“兴”和“观”都是直解字义,“群”和“怨”说的却是限度,大约朱子以为此二字一望即知,
2、难的是如何不过分。更早的孔颖达讲得却直截:群,“群居相切磋”;怨,“怨刺上政”。然则诗何以怨?孔颖达说:凡“君政不善”,就有人作诗“风刺之”。无论对和不对,“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诗之“怨”,不是一般的怨,主要是针对“上政”。身处高位者如风,身处下位者如草,风行草上,草必随风倒伏。此言乍听似乎很轻视人民的力量,也许还有“人治”意味,且不去说它;但孔子的意思很清楚:政治的责任在上不在下。好比是远风袭来,万木振动,其音或拉杂奔涌,或希微杳冥,固随众窍而异,却也得看刮来的是一股什么样的风。(有删减)诵读鉴赏原文过贾谊旧居唐戴叔伦楚乡卑湿叹殊方,服鸟赋人非宅已荒。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
3、。雨馀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赏析 过贾谊旧居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通过描写贾谊旧居的景象,凭吊斯人,表达了对贾谊怀才不遇被贬的深切同情,对斯人已逝的追怀,揭示了朝代更迭、兴亡交替的历史规律。本诗前四句皆是感慨。首句感慨楚乡卑湿偏远,其实是感慨贾谊被贬的悲惨。次句感慨人去宅荒,令人伤感。三、四句感慨贾谊为振兴汉室,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却依然被贬,只能写下令人哀伤的吊屈原赋。五、六句写旧居秋天雨后萧瑟之景,景中见情。最后两句以议论收尾:连贾谊曾经颇为忧心的汉朝都灭亡了,又何必对个人命运过于执着呢?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规律,个人命
4、运的坎坷也是难以避免的吧!课前篇 一起预习过秦论作者简介英年早逝的汉代政论家贾谊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后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感歉疚,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政论和辞赋两类。政论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服鸟赋最著名。作品背景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有上中下三篇。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指斥秦的过失。本文是上篇。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社会经济遭受特大
5、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西汉文帝时代,虽然社会经济有所好转,但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相关常识论“论”是文体的一种,属议论文。论是论述,即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事物的道理,其目的主要在于立。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如过秦论六国论等。知识梳
6、理1.读准字音2.辨析通假(1)赢粮而景从(景,同“影”)(2)锄櫌棘矜(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3)非及乡时之士也(乡,同“向”)3.古今异义4.词类活用(1)过秦论(名词用作动词,指斥过失)(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用席、包、囊)(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状语,用瓮,用草绳)(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5)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用作动词,登上)(6)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用作动词,称帝称王)(7)据崤函之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8)尊贤而重士(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贤能的人)(9)追亡
7、逐北(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10)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1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12)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有序,使朝见)5.一词多义6.文言句式(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省略句)(2)铸以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3)陈涉之位,非尊于中山之君也。(介词结构后置句)(4)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介词结构后置句)(5)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句)(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宾语前置句、判断句)7.文化常识(1)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
8、从而各个击破。也作“连横”。(2)合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3)战国四公子: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文白对译 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简介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
9、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作品背景后唐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发动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朝廷军队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庄宗率兵抵御,被乱箭射死。一百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
10、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相关常识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主要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诗文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本文和六国论一样,以散体写史论,通过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纳出道理,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2.古今异义例词例句古义今义所以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组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组织或由不多的人员组织成的单位3.
11、词类活用(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向东)(2)函梁君臣之首(木匣子,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4.一词多义5.文言句式(1)梁,吾仇也。(判断句)(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3)盛以锦囊。(介词结构后置句)(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省略句)文白对译 课内篇 一起思考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过秦论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
12、策,与民休息,以稳固西汉王朝的统治。五代史伶官传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文本研读研读任务一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论证思路“怨刺”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许多文人常常借古事来讽今,为当朝统治者提供借鉴。本课的两篇文章,过秦论被鲁迅评价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所作,它们分别叙述了什么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又是如何行文论证的呢?任务设计1.过秦论为什么从秦孝公写起,而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点拨 本文的论点是
1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和“并吞八荒之心”。2.“过秦论”,即论秦之过。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层层推进,论述秦国的“过失”的?点拨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手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秦亡的原因,揭示出秦的过失在于“仁义不施”。3.过秦论写了陈涉起义时的哪些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起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点拨 详述了陈涉身份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财富之匮乏,起义之仓促,士卒之疲弊,武器之钝劣等。在这
14、样的劣势之下,竟能使“天下云集响应”,说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尽背,在叙述中含有“过秦”之意。4.五代史伶官传序叙述庄宗史实的线索是什么?点拨 全文以“矢”为线索。晋王把三矢赐给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继而用兵负而前驱,最后还矢先王,告以成功。研读任务二揣摩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品鉴生动活泼句式特点“有比较才有鉴别”,万事万物都是如此,写文章亦然,议论文中常常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而句式的灵活多变更是文采斐然的标志,让我们揣摩对比论证,品鉴句式特点,深刻领会文章的艺术特点吧!任务设计5.过秦论多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375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