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七下 8 短文两篇课件.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七下 短文两篇课件 2022 中考 语文 第一 部分 古诗文 阅读 课题 文言文 清单 梳理 短文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短文两篇陋室铭目录3知识归纳整理a2主旨特点a1原文呈现a原文呈现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主旨特点2【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刘禹锡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著有刘梦得文集【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活动情趣(日常活动)的描写,极力说明“陋室”不陋,表现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写作特点】1.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在文中托物(陋室)而言自己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己,表现了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2.全文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有整齐匀称之美。又能依据内容变化句式,长短不一,骈散相间,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全篇除末尾句外均押韵,末尾句用的是散文句式,有意不押韵。知识归纳整理31.古今异义(1)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丝绸和竹子(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形状(3)惟吾德馨古义:今义:芳香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有仙则名本义:名气 句中意思:(2)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本义:扰乱 句中意思:弦乐器和管乐器形体、躯体能散布
3、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出名,有名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本义:劳累 句中意思:3.重点实词(1)有龙则灵 灵:(2)斯是陋室 斯:(3)惟吾德馨 惟:吾:(4)谈笑有鸿儒 鸿:儒:(5)往来无白丁 白丁:(6)可以调素琴 调:素:(7)阅金经 金经:使劳累神异这只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大 旧指读书人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调弄 不加装饰的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8)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4.重点虚词(1)有仙则名则:(2)之之:之:5.特殊句式倒装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何陋”借助结构助词“之”置于“有”的前面,即“有何陋”。翻译:有什么简陋的呢?)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指官府文书连词,就
4、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对接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尾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
5、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苏轼方山子传)【注释】朱家、郭解:两人皆是西汉时著名游侠。余谪居于黄:苏轼被贬为黄州任团练副使。陈慥季常:方山子。1.下列对画线句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
6、/使骑逐而射之/不获B.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C.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D.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D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2)独念方山子少时 念: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过岐亭,适见焉。(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想起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的原因.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既富且贵,意欲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
7、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方山子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驰骋当世;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折射。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但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勾勒了陈慥(方山子)生活中的几个片段。B【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
8、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
9、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他的)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经声名显赫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424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