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第三单元 12 石钟山记 WORD版含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第三单元 12石钟山记 WORD版含解析 新教材 2021
- 资源描述:
-
1、12石钟山记在祖国的山河中,恐怕很少有哪一处像石钟山那样,有关它命名缘由的争论延续了1000多年,不少学者名流卷入了争论,在论者如潮的众多学者当中,宋代大诗人苏轼现身而出,亲临绝地,实地考察了石钟山,后于志满意得之中洋洋洒洒挥就山水文章中的奇文石钟山记。在延续千年大争论中,人们或持音说,或以形论,或音形并提。论者如大江东去,佳话却流传至今。其实,中华大地名山荟萃,人文鼎盛,每座山的得名都有其原因。石钟山的命名更是如此,而到底哪一种说法最为科学,走进苏轼的石钟山记,你会了解另一个苏轼。文化传承与理解豪放豁达的词人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追
2、谥“文忠公”。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之列。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山水游记山水游记,借山水自然之美谈及生活之事,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景为象,游为踪,感是魂;内容的复杂决定了表达的复杂,所
3、以,在写山水游记时,作者往往会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或叙事或抒发情感。其中,山水游记作品中常见的手法就是写景抒情与议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的是先写景抒情,后议论;有的是先议论,后写景抒情;有的是夹叙夹议。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能理所应当,心甘情愿。儒家修炼他的“苏学”,道家渲染他的“炼丹术”,佛家颂扬他和佛印的友谊,你喜欢诗歌可以吟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喜欢词曲就低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豪放派说他是“一代词风”,婉约派说他是“一代词宗”,画家欣赏他的潇湘竹
4、石图卷,书法家临摹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而他官居高位让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屡遭谪贬征示人生坎坷,人生坎坷却依然乐观豁达又能给多少人希望和力量?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业时间:20分钟一、字音识记(1)正音暮()夜月明磔磔()云霄间钟磬() 桴()止响腾栖鹘() 鹳()鹤穴罅() 无射()钟(2)多音字栖()栖息()栖栖当()螳臂当车()安步当车识()胆识()博闻强识二、知识梳理1通假字(1)南声函胡()(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3)汝识之乎()2古今异义词(1)空中而多窍()(2)与风水相吞吐()(3)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4)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2)名词用作动词微风鼓浪()(3)使动用法虽大风浪不能鸣也()4一词多义(1)是(2)鼓(3)焉(4)绝(5)而5文言句式(1)判断句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此世所以不传也。(2)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3)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4)介宾短语后置得双石于潭上。而大声发于水上。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思维发展与提升1.课文第一段作者摆出了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观点,是怎样的观点?作者赞成他们的观点吗?请用原文回答。答:_2在本文里苏东坡有几笑?体会他在笑什么?答:_3怎样看待苏轼的见解?答:_审美鉴赏与创造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
6、材这样积累苏东坡不迷信不盲从的求实精神,永远值得学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提醒,永远回荡在人们耳旁。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经调查即道听途说,或瞎指挥,肯定误事。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虽也未弄清真正的原因,但其精神行为就值得赞扬。(可用于“调查研究”“科学态度”等话题)(二)素材这样运用切勿盲目自信一个人要想成功,自信心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自信的引导下不断努力,理想才有可能变成现实。但读了苏轼的石钟山记,又看了一些关于石钟山的背景资料,我心中的一个想法得到了初步的证实。那就是:自信是一把双刃剑!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书法冠盖当世,诗词造诣在当时也
7、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但一个优秀的文人,并不见得样样精通。可叹的是,才子们自视总很高,信心总是那么足。看看苏轼的表现吧:“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原来不是专程来考察的,只是顺便路过,顺便探究一下石钟之名的来源。寺僧让小童给苏轼演示“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固笑而不信也”。总之在苏轼的心中,李渤的解释早已被枪毙了。任何一种试图从那个方面探索的想法在苏轼看来都是固陋可笑的。及至后面深潭之上苏轼洋洋得意地对儿子发话和文末“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大才子那种高度自信乃至于得意忘形的心态就跃然纸上了。事实上,苏轼有没有资格笑傲古人呢?从勇于探索,富有实证精神的角度来说,苏轼的确超越了前人,
8、理应为我们学习;但真的考察起石钟山的得名,苏轼那走马观花式的一夜考察和仅仅根据看到的一部分证据,就武断地下结论,而且颇有不屑地嘲笑前人的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有错,正确的是:“盖金山皆空,如钟砚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实地考察,更进一步认为石钟山的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苏轼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一千年后他浅尝辄止的行为遭到了后人的嘲笑!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实践出真知人们没有登上月亮之前,总认为月亮是完美无缺的,当宇航员踏上月亮之后,真正的月球面目才暴露于世人面前。由此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世纪70年代末,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592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