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4课件:1.3 阿房宫赋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测控指导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4课件:1.3 阿房宫赋 测控 指导 2015 2016 学年 语文 鲁人版 必修 课件 1.3 阿房宫
- 资源描述:
-
1、-1-3 阿房宫赋-2-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阅读与写作探究与发现教学与研究阿房宫前有谁在张望,留下谁寂寥的叹息,又有谁发出迟疑的询问?相传,一把火,便将它化为灰烬、废墟,使之成为文明的痕迹。寻着这痕迹,深深浅浅的泥土里,有谁冷漠且悲凉地凝视?旧的遗址,历史的印痕,悄然被风沙埋葬。留下的,是一段富丽堂皇的记忆,一曲凄清悲伤的挽歌,一个王朝兴亡的解读!学习文本,要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把握文章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意义,把握文本主旨;以史为鉴,增强忧患意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3-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阅读与写作探究与发现教学与研究新课助读自主梳
2、理作者名片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后世称之为“杜樊川”。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在文赋方面,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诗歌方面,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之为“小杜”;他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著有樊川文集。-4-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阅读与写作
3、探究与发现教学与研究新课助读自主梳理背景指南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将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5-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阅读与写作探究与发现教
4、学与研究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阅读与写作探究与发现教学与研究新课助读自主梳理-7-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阅读与写作探究与发现教学与研究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辨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朝歌夜弦(吟唱、弹奏乐器)族秦者秦也(灭族)可怜焦土(化为焦土)-8-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阅读与写作探究与发现教学与研究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名词作状语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蜂房水涡(像蜂房、像水涡)辇来于秦(坐辇车)朝歌夜弦(在早上、在晚上)(3)名词的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4)数词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统一)-9-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阅读
5、与写作探究与发现教学与研究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分古今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钩连,相邻的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义:比喻用尽心机,互相排挤。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指雨雪晴阴;今义:指一个地区一段较长时期内的气象概况。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值得同情和怜悯。-10-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阅读与写作探究与发现教学与研究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明句式(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结构后置句)(2)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3)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4)可怜焦土(省略句)(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11
6、-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阅读与写作探究与发现教学与研究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积名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010重庆高考)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009北京高考)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2009福建高考)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011广东高考)-12-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阅读与写作探究与发现教学与研究新课助读自主梳理7.记常识“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
7、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13-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探究与发现阅读与写作教学与研究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点评: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
8、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伏笔。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两句一抑一扬,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两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二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近;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
9、如骏马下坡,迅捷无比。-14-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探究与发现阅读与写作教学与研究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点评:这两句写长桥复道及其构筑的精巧。以“卧”写长桥坐落水面的端庄重实之静态,以“行”写复道横越空中的曲折绵延之动意,一下一上,一静一动,相互映衬;且“卧”“行”二字,又以拟人手法,将无生命之物写活了。同时文章不直接取譬设喻,而略作曲笔,以惊叹之语进行反问,使其意境似假非假,似真非真,使寻常之喻,顿翻新意。-15-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探究与发现阅读与写作教学与研究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
10、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点评:这几句从最普通的民心人性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百姓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16-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探究与发现阅读与写作教学与研究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作者在第一段中主要描写阿房官,这个建筑物在作者笔下是宏伟
11、壮丽、令人叹为观止的,虽仅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提示:这一段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2、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铺垫。-17-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探究与发现阅读与写作教学与研究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这一段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
13、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风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18-3 阿房宫赋课前寄语预习与梳理探究与发现阅读与写作教学与研究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时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于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599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