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第三单元 12 石钟山记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第三单元 12石钟山记 新教材 2020 2021 学年 高中语文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课件 第三 单元 12 钟山
- 资源描述:
-
1、-1-12 石钟山记-2-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等,总结词类活用知识。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查的求实态度。-3-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晨读篇闻鸡起舞文化典故典故胸有成竹出处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4-课内篇
2、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晨读篇闻鸡起舞解读苏轼的表兄,宋代画竹名师文与可(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文同之所以能画好竹子,关键在于他不怕辛苦地观察、再观察,付出了很多心血,有成竹在胸中。我们在做事之前,也要像文同一样,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事情有个完全的把握。-5-课内篇一起思
3、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晨读篇闻鸡起舞诵读鉴赏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6-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晨读篇闻鸡起舞鉴赏雪泥鸿爪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这里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
4、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7-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后赦还,
5、卒于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其词题材丰富,意境开阔,开创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8-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写于元丰七年(1084),作者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其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职,途经江西湖口,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便写了这篇游记。-9-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纪年法类别解释课本对接王公即位年次
6、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岁星纪年法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xio)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太岁纪年法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和十二次相反。-10-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类别解释课本对接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
7、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1-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类别解释课本对接干支纪年法以天干地支纪年。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丁卯,指公元1627年。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魏学洢核舟记)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干支纪年。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姜夔扬州慢)“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12-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
8、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13-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2.一词多义-14-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15-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16-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17-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5.特殊句式(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
9、)而大声发于水上(状语后置)(3)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4)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18-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19-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
10、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20-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研读活动一品读梳理,理解内容1.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传统说法,有“简”“陋”之嫌,那么,郦道元和李渤是怎样释惑解难的呢?提示郦道元为水经作注,首先对石钟山命名缘由进行探索,他认为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到了唐朝,李渤亲自探访石钟山,“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21-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2.苏轼在文中详细写了夜
11、游石钟山的情况,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为了释“疑”,作者亲往石钟山进行考察。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的解释,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此笑表明了作者敢于怀疑、善于探索的态度。在夜游石钟山时,作者通过对“森然欲搏人”的大石、磔磔惊飞的栖鹘、似咳且笑般怪叫的鹳鹤等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的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环境气氛,充分烘托了亲身探访的不易。正在“心动欲还”之际,却意外地探得了“噌吰”的声音:“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22-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
12、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在“将入港口”处,又意外地查明了“窾坎镗鞳”的声音:“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的确是不虚此行。释疑后的苏轼轻松愉快地笑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此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和兴奋,充溢着欣喜和自豪之情。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而对于那些单凭主观臆断便“自以为得其实”的李渤之类的“陋者”,则给予了尖锐的讥笑和嘲讽:“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此“笑”可以看出苏轼不主观、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572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