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021 新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课件 文言文 阅读 理解 现代汉语 不同 句式 用法
- 资源描述:
-
1、“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固定句式等。文言句式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单独命题,都在文言翻译中考查,因为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法形式,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会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障碍,直接的影响是译错句子,间接的会造成曲解文意,影响其他题目作答,复习的方式是根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抽取规律,然后迁移应用,因此基础还是熟悉课本。本部分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特点及相关辨析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类型1:判断句【知识点拨】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
2、、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见下表:类型例句A者,B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A者,B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A,B也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A,B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为”字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用“乃、即、则、皆、必”等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失败乃成功之母。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是”字句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
3、,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辨析技法】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做谓语,直接对主语做出判断。那么,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究竟有哪些特征呢?1.名词性成分做谓语。谓语是名词性成分,这是判断句的主要特征,也是一个句子要成为判断句必不可少的条件。2.“者,也”“者”“也”“者也”的结构形式。如鸿门宴中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等。3.“是”做主语。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4.
4、用判断动词“为”“乃”等表示判断。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陈涉世家中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等。【即练即悟】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刘备,天下枭雄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汝是大家子解析A项,“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B项,无标志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是”表判断的判断句。答案 C2.翻译下列句子。(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3)天下者,高祖天下。(4)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答案(1)国君,是舟;百姓,是水。(2)富和贵,这是人想要的。(3)天下是高祖的天下。(4
5、)孙膑也是孙武的后世子孙。(5)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答案(1)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2)你是朝中重臣,家里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
6、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参考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卖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4.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7、。”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答案(1)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2)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参考译文】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
8、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类型2:被动句【知识点拨】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所以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注意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的被动句。
9、主要有以下形式:分类形式例句有标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见谓语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动词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为 所”“为所”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标志句无固定格式感斯人言。(琵琶行)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都为被动句,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中的“被”应该翻译为“遭受”,这句并不是被动句。【辨
10、析技法】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类:1.“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2.“于”或“受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3.“见”或“见于”表被动,这里的“见”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4.“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类似。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被”的句子都
11、是被动句。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四大类,在前面已有论述,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即练即悟】5.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曲罢曾教
12、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帝感其诚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解析A项,“被”表被动;B项,无标志被动句;C项,“为所”表被动;D项,“于”为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不表被动。答案 D6.翻译下面的句子。(1)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3)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答案(1)人(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被外物奴役。(2)自己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3)所以有准备就能制服别人,没有准备就要被别人制服。(4)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5)那偷盗了带钩的人被杀,偷盗了政权的人反
13、倒成为诸侯。7.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答案 兔子不可能再拾到,农夫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参考译文】宋国有个耕田的农夫,他田中有一段树桩,一只奔跑的兔子撞上了树桩,脖子折断而死。于是,农夫放下锄头,守在树桩旁,希望再次拾到(撞死的)兔子。兔子不可能再拾到,农夫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8.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答案 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参考译文】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
14、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类型3:省略句【知识点拨】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翻译此类句子需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类型例句省略 主语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15、曹刿论战)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辨析技法】在古代汉语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考生要想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协调,就必须对省略的成分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才能使答案完整。那么如何补充省略的成分呢?例如: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
16、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第一步:按照对译要求呈现已有成分。高考对文言文的翻译要求以对译为主,那么考生就应根据这一要求,对句子中已经出现的内容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要忠于原文,不得随意添加,有什么,就译什么。比如:“智以闻,诏两责之”一句,考生可先将其对译为“陈智把听到,下诏两个责骂他们”,不必做任何的想象与补充。第二步:紧扣句子语法确定省略成分。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础上,考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成分来确定当前的译文中少
17、了哪些成分。比如考生通读“陈智把听到,下诏两个责骂他们”后就会发现,“把”后面少了宾语,“听到”缺少施事,“下诏”省略了主语。第三步:瞻前顾后,明确省略内容。确定了句子中所缺少的语法成分后,就要回到原文中去寻找这些省略了的内容了。“把”什么让皇帝听到呢?从前文“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一句来看,陈智应是把“相詈于直庐”这件事告诉了皇帝,这样“把”的宾语就有了。陈智“把这件事”让谁听到呢?联系下文的“诏”来看,“闻”的施事应是皇帝,“诏”的发出者也应该是皇帝。所以应这样翻译:陈智把这件事报给皇帝,皇帝下令责备魏源与陈智两人。【即练即悟】9.下列各句补写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骐骥一跃
18、,不能(跃)十步B.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C.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得夜见汉使D.(异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蛇)尽死解析 应该是“(草木)尽死”。答案 D10.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答案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监视批评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来杀掉批评厉王的人。【参考译文】周厉王暴虐,京城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不能忍受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监视批评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来杀掉批评厉王的人。
19、京城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路上碰到,互相使个眼色。1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答案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参考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善于作画,画了一幅鼠图,送给县令。县令起初不懂得爱惜它,把这幅画随意地挂在墙上。每天早晨经过挂画的地方,那幅画总是落在地上,挂几次落几次。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黎明时候,县令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720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