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配套课件.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 单元 11 核舟记 配套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1 核舟记第1课时第2课时第1课时一个两三厘米长的桃核,有人将它雕刻成一只船,大家可能觉得不足为奇;但如果我告诉你们,这位雕刻家又在上面刻了五个人,而且须眉毕现,神情各异,大家相信吗?这还不算完,他还刻了八扇窗户,刻了船篷、船桨、茶炉、茶壶、书画手卷以及和尚的念珠,还刻了三十四个字,怎么样?是不是很想见识见识这枚桃核?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明朝人魏学洢是以怎样独特的视角记下了这枚桃核的。新课导入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代散文家。其少时才德超出众人,工古文,著有茅檐集。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删
2、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写作背景1995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的“明”字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课前预习p 自读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p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初读课文(“衡”同“横”)词类活用:箬篷覆之石青糁之中峨冠而多髯者居右者椎髻仰面初读课文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石青)(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名词用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一词多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初读课文(读“q”,形容词,奇妙)(读“j”,名词,零数、余数)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为初读课文(动词,做,这里指雕刻)(动词,表判断,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端初读课文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可(名词,事物的一头)(形容词,端正、正)(副词,大约)(动词,可以)p 翻译这些句子,观察其数量词在翻译时的不同之处。(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初读课文初读课文翻译:(1)苏东坡
4、、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3)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分析:首先,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本题给出的三个例句中均无量词。这是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其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翻译的时候要删去。初读课文此外,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如例句中的“一手卷”“一楫”“一舟”;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
5、如“人五”“窗八”等。现代汉语里也有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后的现象,翻译时可以不必把数量词移到前面。初读课文p 本文的题目有一个“记”字,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初读课文 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地景物,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是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和高超技艺,是属说明类性质的记叙。初读课文 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特点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严谨的说明性语言,是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就此可以得出:同
6、为“记”,它们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小结:“记”这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而核舟记属于“记”中的少数,虽是略读课文,却具有精读的价值。初读课文第2课时再读课文p 王叔远是“奇巧人”,他雕刻的核舟是奇巧之物,你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发现了核舟的“奇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根据课下注释可知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一百粒黍的长度为一尺,由此得出核舟的长度约为2.6厘米,高度约为0.67厘米。大概只有小拇指前段那么大,可见雕刻舟的果核之小巧。再读课文“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