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文本解读:解读《论语》互训法让文本真正还原.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2013 高考 语文 文本 解读 互训法让 真正 还原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3高考语文文本解读:解读论语:互训法让文本真正还原 自论语问世并逐步浩瀚为国之文化主流,再到今天我们回眸审视、认识它的过程,伴随它而产生的注疏、评点也层出不穷,可谓是汗牛充栋。其中精芜杂陈,观点竞现,颇令后学者眼花缭乱,莫衷一是。 古汉字的简洁与多义,年代的久远与语义的流变,当时语境的缺失等原因,客观上造成了解读经典过程中语意存在多义性。故诗无达诂,文难达训。宋儒在解读经典的时候素有“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之说。前者力求通过训诂考证,还原文本,后者偏重于借助经书,阐发己思。当然后者的发挥也必须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这些别裁式的解读法虽常令人耳目一新,但无疑
2、也增加了论语注释的多义性,因而也增加了广大师生在解读论语过程中披沙拣金的难度。我们不妨试举一例现语文版七年级和旧人教版初一教材都入选过的一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7.2) 通行的参考译文是: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他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对我来说,哪一样具备呢?高考资源网 对于前面三句翻译,没什么好争议,有争议的是第四句“何有于我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论语通译也采用了上述译法。在它的注释4中说:“何有句,即于我何有哉。这是孔子严格要求自己的谦虚之词,意思说:以上那几方面,我做到了哪些(一说,还有什么困难和遗憾)呢?”朱熹论语
3、集注也持同样的观点。当然另一派的译者并不赞成这种译法。如国学大师钱穆论语新解中指出:“何有,犹言有何难,乃承当之辞。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当然也还有其它的译法了,但这两种译法很典型:翻译顺当,支持的理由显得充分且易让人信服。这倒让初学者棘手:良莠难分,精芜莫辨,不知何去何从。 在高中论语教学中,这种棘手的岐义抉择又岂止一处,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恨不得把孔夫子请出来做个了断。孔夫子笑而不语:我的论语不就是我吗?是啊,以论语来解论语,不就让文本真正还原了吗?这种方法,姑称之为互训法。我们注意到钱穆先生在本则注释部分还有一句话:“本章所举三事,尽人皆可自勉,孔子亦常自居。”这真是一句金玉之言
4、它正体现了以论语来解论语的注重实据的求证精神。下面,我们不妨列出几则孔子“亦常自居”的文字: 5.28子曰:“十室之内,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34子曰:“若对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高考资源网 以上几则里的“不如丘之好学”、“发愤忘食”、“敏以求之”、“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都足够体现孔子的“亦常自居”。当然也就直接否定了“这些对我来说,哪一样具备呢”
5、的错误译法。而从“不如”、“女奚不曰”、“则可云尔已矣”更可以看到孔子的那份承当与自信。谦虚固然是孔子的“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更偏重于对人;而对己,我们常可以看到孔子的那份承当与自信,例如: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可见,仅以谦虚是不足以作为7.2译文的依据的。另外,我们还要指出,“何有”释为“有何难”也并不是孤例。例如: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在这则语录里,根据语境,
6、“何有”释为“有何难”,应该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以上三个角度,都是从论语本身的角度来提出实据,孰是孰非,已是一目了然。 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互训法来解决其它需要正义的语句。例如: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对于文中“无所取材”的翻译,历来争讼不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论语通译的译文是:(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可取的,面向高考学子的海风出版社2008年版论语也持此论。钱穆论语新解的解释则是:无所取材以为桴。并认为是孔子“无心以逃世”之“托辞”。李泽厚论语今读取朱子之观点,认为“材”通“裁”,讥其不能裁度自己。这三种译法应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