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现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现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期中 复习 现代文 阅读 专项 练习题 汇编 答案 解析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现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
2、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其诗歌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
3、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光尧题金山一绝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他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而终不敢御敌。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一诗品与人品,有删改)材料二: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4、。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
5、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京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沙场,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
6、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之一。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编自古典诗词与文
7、化自信)材料三: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
8、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摘编自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
9、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B. 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C. 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D. 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B. 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10、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C. 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作品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D. 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A. 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B. 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C. 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11、。D. 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 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A 2. B 3. C 4. 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名家作品为论据,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采用递进式(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 (1)要有高境界多视角大胸怀。(2)要有真情实感、付诸实践,有理想和追求。(3)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
12、性,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B项,“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错误。原文内容是这样的“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可见选项中“都少了”表述绝对,原文意思是“
13、大都”“这些诗”。B项不正确。C项,“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错误。材料一的观点有两个“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而杜甫的诗歌只能证明其一 “文如其人”,可见选项中“全面论证”的表述是绝对的。C项不正确。D项,“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二倡导的君子品格是家国情怀,而材料三中“邻于理想”应该是更广义的内容,包含家国情怀在内的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所有内容。可见选项“相同的”概括不准,应该是包含关系。D项不正确
14、。A项,参考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是正确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找”和“比”两种做法。一般说来分两步走:第一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第二步,比较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文中信息。必须掌握设置干扰项的方式,找准原文的关键词句,细心与题干对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是否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是否偶然、必然混淆;是否指代混淆,是否主客颠倒,是否偷换概念;是否现实和设想混淆;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是否条件和结果、原
15、因和结果的关系颠倒。B项,“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我们一直在倡导,但背离现象也一直在,“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只能说“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可见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B项不正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观点的提取筛选整合能力。题干要求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要做好此题首先是回归材料找观点,材料二的观点是:“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然后看选项信息是否与这个中心思想中的主要话题“
16、家国情怀”对应,能对应就可以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C项,“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狭隘了诗歌主题,没有谈论到“家国情怀”,不能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问“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题模式为,从论证结构和方法两方面加以总结,并举出例子简要说明。论证结构上的特点:材料二的第一段先提出问题
17、: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然后第二、三段分析问题:“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最后一段得出结论: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之一。所以材料二采用了递进式(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论证方法上的特点: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例如:(1)引证法:大量引用名家及其作品,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富有文化底蕴。比如:“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
18、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2)因果论证法:从现象看本质,由结果探究原因“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3)举例(类比)论证:列举了杜甫、苏辛弃疾、韩愈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4)对比论证:材料二中的例子与材料一中潘安的事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观点,要言为心声,要
19、有家国情怀,要有理想,要有文化自信。【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为“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解答本题要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主要要看材料三的内容,找出高品质诗歌的创作方法
20、。如:(1)材料一中: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材料二中: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之一。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材料三中: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有“邻于理想”的情怀,关注千千万万人的事。综合以上内容,可从要有高境界多视角大胸怀角度分析。(2)材料三中: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
21、命意志”,有“欲”。由此可从要有真情实感、付诸实践,有理想和追求角度分析。(3)材料三中:“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由此可从要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角度分析。【点睛】筛选并整合文
22、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一)论述文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普通常有以“人
23、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
24、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
25、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
26、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
27、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1. 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B. 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C.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D. 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
28、问题这一个前提。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B. 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C. 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D. 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
29、种力量来维持。B.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在传统。C. 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D. 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答案】1. C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概括不全。作者指明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礼治的社会。B 项,“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
30、持社会秩序”认识片面。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D项,“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说法绝对。“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文中无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说法错误,曲解引用的作用。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表述绝对。由原文“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
31、很快的时代中出现”可知,并没有体现“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这一观点。故选D。(一)论述类文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但为什么要深入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
32、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
33、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馀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备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引发了欣赏者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定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凡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
34、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
35、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B. “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C.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D. 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始揭示了“意象说”的内涵,并指出意象之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B. 文章第二段点出了“意象说”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强调了其对中外美学的价值。C. 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解释了要深入象
36、外才能达到深层次的美的境界的原因。D. 文章第四段举中外艺术作品的例子,进一步阐明了审美活动的实质,就是回归作品的母源,获得醒悟,产生一种满足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B. 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C. 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上。D. 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
37、因为“象”外有“意”。【答案】1. A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的表述不合原文,原文第三段说的是“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故选A。【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
38、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点出了意象说存在的局限性”错,第二段中说“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可见不是说的“意象说”的“局限性”而是“突破性”。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理解、推断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仔细比对选项和文本内容的细微差别。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上”说法不准确,“原来如此”应是发现了作品的“象”外之“意”,是一种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