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6

类型《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必修3_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6.ppt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61245
  • 上传时间:2025-11-10
  • 格式:PPT
  • 页数:86
  • 大小:1.29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人教版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
    资源描述:

    1、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记载,他是子思(孔子之孙)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庙:位于山东邹县城南,西与孟府毗邻,是祭祀孟子的庙宇。亚圣殿亚圣殿孟母三迁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

    2、里了!”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夏历每月初一那一天,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孟子一书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 首

    3、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孟子的仁政思想 民本主义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邦国的主权在民。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准。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

    4、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寡人之于国也惠王对话孟子疑问(移民移粟)设喻民不加多以五十步笑百步不可(走进圈套)无望民之加多于国斯天下之民至矣施仁政的措施返回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1)弃甲曳()兵(2)涂()有饿莩()(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之义y t,同“途”t

    5、nzhc g w,通毋xingbn,同“斑”piox洿悌 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

    6、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重点字词于:对于 凶:荒年,收成不好 然:这样河内:黄河以北河东:黄河以东无如:没有像加:更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7、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有的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

    8、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比喻作答

    9、,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重点字词填:形容鼓声鼓:动词既:已经曳(y):拖着兵:兵器走:逃跑或:有的人直:只是,不过无:通“毋”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比较“王知如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第三部分(第5段至第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

    10、,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罟(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

    11、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重点字词胜:shng,尽数:c,密罟:g,网洿:w,洼地积水丧:sng,办丧事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1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第5段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tn)狗彘(zh)之畜(x),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的衣服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连用

    13、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谨庠(xi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之义,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ng)者,未之有也。”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还从未有过。重点字词树:种植衣:y,动词,穿畜:x,畜养谨:认真从事庠xing序:学校申:反复陈述

    14、悌:t 敬爱兄长义:道理颁:同“斑”王:wng,为王养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第5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途”)有饿莩(pio)而不知发,“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

    15、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重点字

    16、词食人食:前“食”,动词,吃后“食”,名词,食物检:约束莩:pi o,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罪,动词,归罪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正确态度小结: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课后习题 1第一个问题。“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也可用文中的话回答。第二个问题。孟子认为梁

    17、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实质上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区别,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这与孟子施仁政、行王道有本质的区别,相差甚远。2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

    18、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孟子的说法本于逸周书“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之类,管子荀子庄子中也有相近的表述,可见古人已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应该明白,古人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的,其目的不止在于合

    19、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二者出发点是不同的。语言现象 通假字 名词活用作动词 宾语前置返回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返回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返回宾语前置未之有也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返回例题1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答案:D返回例题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20、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答案 D返回例题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 A返回例题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斯天下之民至焉 鸡豚狗彘之畜 树之以桑 未之有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 A/B/C/D/答案 A返回例题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答案 C返回词语讲解凶察喻兵直数树返回凶(1)不吉祥,不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21、)(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2)庄稼收成不好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3)凶残、残暴攘除奸凶(出师表)(4)恐惧而喧嚷骚动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返回察(1)观察、仔细看徐而察之(石钟山记)(2)考察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察临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3)考察后推荐察臣孝廉(陈情表)(4)明智、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返回喻(1)告诉,使人知道今将喻子五篇之诗(汉书)(2)明白、知道成语有“家喻户晓”(3)比喻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4)通“愉”庄

    22、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庄子齐物论)返回兵(1)兵器、武器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2)军事、战争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3)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传)(4)士兵可汗大点兵(木兰诗)返回直(1)与“弯”相对木受绳则直(劝学)(2)正确的、正直的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3)面对、遇到与单于相直(汉书)(与单于相面对)(4)价值,后写作“值”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5)副词,仅,只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6)副词,径直、一直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7)副词,竟然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

    23、廪廪也(论积贮疏)返回数Sh(1)数目、数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2)几,几个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3)命运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C(4)密,与“疏”相对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Sh(5)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u(6)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返回树(1)种植一年之计,莫如树谷(管子)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2)树立、建立树帜曰“谢庄团练冯”(冯婉贞)(3)培养终生之计,莫如树人(管子)(4)树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桃花源记)(5)量词树木一株、一棵称一树返回分析结构全篇一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

    24、段)梁惠王提出问题阶段。第二部分(25自然段)孟子论证自己的观点,表明理想,指出弊端,进行劝谏。总结全文返回第一部分梁惠王自我表白治理国家尽心尽力,提出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孟子第一次设喻,请求梁惠王的回答。第3自然段梁惠王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在第4自然段中,孟子紧紧抓住梁惠王的答话,又从日常生产、生活中举出事例,阐明何为“王道”。在5自然段中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自己设想的理想境界。为了巩固自己论证的成果,孟子第二次设喻,指出了梁惠王惯用的推卸责任的方法,鼓励梁惠王推行真正的“仁政”。返回总结全文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了下列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孟子是反对

    25、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返回语言现象 通假字 名词活用作动词 宾语前置 意动用法返回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

    26、“斑”(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返回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返回宾语前置未之有也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返回意动用法王无罪岁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返回典型例题例题1例题2例题3例题4例题5返回一词多义练习数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罟不入洿池数目,数量几,若干多次细密例题6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系向牛头充炭直不弯曲仅,只价值兵非我也,兵也兵连祸结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草木皆兵兵器战争军队士兵发: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百发百中派遣征发打开花开发射胜:驴不胜怒,蹄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日出江花红胜火,予观夫巴陵胜状承受尽胜利超过优美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必修3_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6.ppt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1245.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