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6春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二专题《渔父》(共41张PPT)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渔父 精品2016春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二专题渔父共41张PPT 2016 春高一 语文 苏教版 必修 教学 课件 第二 专题 41 PPT
- 资源描述:
-
1、导入新课v 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渔父学习目标v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v 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v 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v 重点:v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v 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v 难点: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
2、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屈原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开创新诗体“楚辞”,离骚为代表,被后人称为“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
3、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令人持后说者居多。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土。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
4、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2)名句分享“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3)“渔父”意象清静淡泊的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杜牧渔父孤高寂寞的渔父: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5、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逍遥自在的渔父: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逍遥此意谁人会,应随缘任远的渔父: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华亭船子和尚偈看破红尘的渔父:絮飞飘白雪,鲊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马致远临江仙洒脱率真的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咏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依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偻一轻钓,花满楼,酒满瓶,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渔父词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
6、的人格?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课文谈谈你的认识。(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自学评价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颜色憔悴()(2)是以见放()(3)新浴者必振衣()(4)鼓
7、枻而去()(5)举世皆浊我独清()(6)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7)形容枯槁()3、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古义:今义:(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古义:今义:4、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枯稿()震聋发聩()浩首穷经()苍海桑田()5、(1)楚辞是战国时代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楚辞”是继之后的一种新诗体。(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有和远游等。(3)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宁赴湘流,葬身江鱼之腹中。,?”6、下列句中,与其他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A、受械于人B、是以见放C、重为乡党所笑D、审矣,何
8、足怪乎?二、文本研习层次结构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首段点明屈原“既放”的总体处境和具体环境,以及渔父的问话。展现主人公流浪、行吟的行为神情和憔悴、枯稿的面容身影,透露出他内心极度的精神痛苦。屈原回答渔父的问话,阐述了自己遭放逐的原由。“”、“”揭示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馈;“”、“”彰明屈原志行的高洁和认识的清醒。第二、三两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是渔父玉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定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的决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
9、味。2、内容评述本文主要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屈原的;另一是渔父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赞扬屈原的祟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能不能把渔父看作一个“故事”?大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回答。“虚”:虚构的人物、场景;“寓言”式的故事,未必确有事实。“真”:表现了两种典型的人格、追求间“对话”。结尾处让渔父高唱“沧浪歌”“鼓枻而去”,不轻易论断,让读者自行思考,却是在谨慎之中流露出对渔父所走的隐逸道路的一定程度的保留。这保留恐怕与在先秦时就己形成的政治清明则仕、政治昏暗则隐的传统观念有关。3、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174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