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巩固:第一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巩固:第一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新教材 2019 2020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课后 巩固 第一 单元 测评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第一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东晋
2、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贷、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经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统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体现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箴、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
3、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丰富多样的契约文本中,这些文本是我们今天了解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如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等。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
4、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行调解的习惯。(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契约相当于今天的合同,其中展现的契约观念,仍影响着现代人对合同的看法。B.传统契约历史悠久,其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记录了贵族之间的某些财产交换行为。C.传统契约制度存在于我国传统社会中,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
5、都有所体现。D.传统契约多由代书人书写,为方便使用,代书人制定了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解析B项“最早出现在西周”错,原文是“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答案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主体从传统契约实践的历史、契约制度、契约观念三个方面展开论证。B.文章以古代典籍或其他史料的记载、出土或发现的契约文献为据进行论证。C.最后一段论述国人的契约观念,三个不同的方面调换顺序不影响论证逻辑。D.除第一段之外,以下四段均采用总分式结构,使得文章论证思路清晰条理。解析C项,“三个不同的方面调换顺序不影响论证逻辑”理解错误,“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书
6、面契约是对第一方面“信守契约的精神”的保证;第三方面则是契约精神和书面契约失去效应时才出现的。这三个方面有先后逻辑顺序,不能调换顺序。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青铜礼器铭刻到竹木制作,再到纸质书写和印制,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契约的历史发展轨迹。B.两宋时期契约已广泛使用,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的出现,有效杜绝了契约纠纷的发生。C.如果没有“白纸黑字”“立字为据”的契约形式,就不可能催生社会“一诺千金”的道德品质。D.当事人多选择通过调解来处理契约争议,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社会的人们“息讼”及家族意识深厚。解析B项,“两宋时期契约已广泛使用”错误,原文是“南宋以
7、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北宋是否广泛应用,文中并没有说明;“有效杜绝了契约纠纷的发生”错误,原文是“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并没有说明是否达到了“有效杜绝”的效果。C项,“就不可能催生”过于绝对,原文是“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D项,“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社会的人们息讼及家族意识深厚”错误,原文是“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答案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材料一未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大国,并
8、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未来20年,中国将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预计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30%,对新型发电能力的投资扩大至10.2万亿美元。其中,7.4万亿美元将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国在该领域投资将超过6万亿美元。国际能源署认为,中国清洁能源投资的规模是推动全球低碳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此外,中国还发行了近25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投资各种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包括运输、资源保护和再循环、污染预防控制以及节能和生态防控等等。“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将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向国际转移。国际能源署数据表明,中国的风力
9、和光伏发电技术实力雄厚,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风力发电市场和四分之一的光伏发电市场。预计2030年,全球70%以上的发电增量将由可再生能源产生,而2050年超过77%的新增产能将来自风能和太阳能。(摘自“一带一路”将重塑全球清洁能源消费模式,财经国家周刊2018年第25期)材料二20122017年分品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年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201268.5%17.0%4.8%9.7%201367.4%17.1%5.3%10.2%201465.6%17.4%5.7%11.3%201563.7%18.3%5.9%12.1%201662.0%18.3%6.4%13.3%201760
10、.4%18.8%7.2%13.6%2017年各类清洁能源新增装机情况(中商产业研究网)材料三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是确保全球电力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的基本途径。这一提议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当前全球电力能源发展情况,提出的具备高瞻性、长远性的发展计划,是继“一带一路”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进一步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进程,基本上能够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力量、以电力能源为中心力量的全球能源配置格局,有效实现全球能源转型升级。全球能源互联网通过与物联网、互联网等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带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基本上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创新提供
11、较好的发展空间,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等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有效夯实各国之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共赢效果。当前化石能源稀缺,各国广泛地采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作为主要的能源手段。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基本上可以实现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目的要求,能够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力度,如将亚洲、非洲等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致力于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尽可能地消除贫富之间的差距。(摘自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科学导报2018年第14期)材料四据国家能源局1月24日披露,截至2019年1月20日,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45台,装机容量4 59
12、0万千瓦,排名世界第三;在建机组11台,装机容量1 218万千瓦。国产崛起,核电已成国家新名片。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主要是华龙一号和CAP1400。2018年1月,英国正式批准设立“华龙一号”通用设计审查,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真正落地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英国。中国核电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今后一段时期是推动能源革命的蓄力加速期,是我国核电技术创新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倡议为核电“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保障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加快推动核电“走出去”,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摘编自“中国
13、新能源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技术实力雄厚;未来20年,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投资将超过6万亿美元,这会有力地推动全球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B.从近六年的数据来看,煤炭、石油这两种能源消费约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017年两者合计占比低于80%,为79.2%。C.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基本上可以达到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目的,有效实现全球能源的转型升级,还可以实现各国之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共赢。D.我国的核电发展迅速,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在国际能源市场中不可小觑;我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拥有自主知识产
14、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落地英国。解析D项,“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在文中没有依据。答案D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绿色发展,既能缓解环保压力,又能有效满足全球的电力需求;预计十年之后,全球70%以上的发电量都将依赖于清洁能源。B.总体看来,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炭处于主体性地位,短期内仍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光伏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C.推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的倡议,不仅利于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同时也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D.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的清洁能源
15、技术向国际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并以此实现互利共赢。对此,材料一与材料四都有相关表述。解析A项,“全球70%以上的发电量都将依赖于清洁能源”表述错误,原文是“全球70%以上的发电增量将由可再生能源产生”。答案A6.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背景下,我国该如何发展清洁能源?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根据材料一“未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大国,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可以概括为:开展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
16、”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根据材料三“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是确保全球电力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的基本途径”,可以概括: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根据材料四“一带一路”倡议为核电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保障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加快推动核电走出去,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可概括为:树立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参考答案开展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树立联动发
17、展、互利共赢的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秋风桐槐说项羽梁衡去年十月里的一天,我在洪泽湖畔继续我的寻访古树之旅。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时,无意间听到百里外的项羽故里有两棵古树,下午即驱车前往。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来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古朴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中国人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
18、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长得特别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树身带着一团翠绿的披挂,轻扫着蓝天白云。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
19、。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像一条黄龙一样滚来滚去。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
20、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逞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
21、国人的偶像。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其价值体系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这个人物的。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一棵古树就是一种文化的标志,为我们留存着那个时代的风云。
22、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前去凭吊青桐和古槐,不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树生长的年龄足够长,更因为这两棵树寄托着作者对项羽的敬仰之情。B.文中的青桐树虽然已历经千载,但是依然青春勃发,翠绿挺拔,完全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还是当年的样子,真是天地间的奇迹。C.司马迁以热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失败的英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的这种矛盾的态度也令后人对项羽褒贬不一。D.文章结尾一段,一方面照应文章的题目“桐槐”“项羽”;另一方面收束全文,点明梧桐、古槐与项羽的亲密关系。解析B项,“还是当年的样子”表述错
23、误,文中第二段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C项,“矛盾的态度也令后人对项羽褒贬不一”表述错误。 D项,“与项羽的亲密关系”表述不恰当,应改为“是项羽的精神风貌的象征”。答案A8.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解析此题考查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要从所写的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从内容看, 是寻访项羽故里的原因;在结构上,引出下文。参考答案交代了作者寻访项羽故里的原因;引出下文着重要写的青桐和古槐,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9.文中说,项羽“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那么镜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分条概括。(6分)解析解答此题,要重点研读文章的第三段。这段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404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