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能优化演练:第四单元(十四)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能优化演练:第四单元十四 WORD版含答案 2013 学年 语文版 语文 选修 选读 知能 优化 演练 第四 单元 十四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1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答:_答案:中庸,就是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过犹不及,不走极端,和而不同。2结合子贡和孔子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孔子中庸思想的精神实质。答:_答案:孔子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
2、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稳定。孔子的观点体现了“仁”的思想,而又区别于“折中主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3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
3、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解析:选B。“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4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_答案: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
4、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二、语言运用5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答:_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6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个别词语)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的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
5、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答:_答案: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它的主题是“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它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文化部承办,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民鲜久矣(xin)必也狂狷乎(jun)B恶称人之恶者(w)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shn)C恶果敢而窒者(zh) 恶徼以为知者(jio)D恶不孙以为勇者(xn) 恶讦以为直者(ji)解析:选C。A.狷(jun);B.恶();D.讦(
6、ji)。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师也过,商也不及(比不上)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积极向上)B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可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仪节制)C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卑鄙无耻)恶讦以为直者(把当作)D恶果敢而窒者(果断而勇敢)人不学,不知道(懂得道理)解析:选D。A.不及:不够;B.不行:行不通;C.下流:地位低下。3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庸之为德也填然鼓之B乡原,德之贼也其不善者恶之C恶称人之恶者礼之用,和为贵D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解析:选C。A.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B.结构助词,的/代词,他;C.结构助词,的;D.结构助词,的/代词,代
7、”和为贵”的原则。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我非生而知之者解析:选D。A、B、C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5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如果找不到中道之士来跟他结交,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吧!B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大概快要到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C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追求,不以礼仪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D恶徼以为知者憎恶把剽窃别人的见解当作聪明的人。解析:选B。B项,“大概快要到
8、了吧”应为“该是高到极限了吧”。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7.24)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义之与比比:_(2)不得中行而与之 与:_(3)君子亦有恶乎 恶:_(4)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讪:_答案:(1)靠近(2)交往(3)憎恶(4)毁谤7将上面文中画线语
9、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译文:_(2)恶不孙以为勇者。译文:_答案:(1)狂放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2)憎恶把不知谦退当做勇敢的人。8孔子和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答:_答案: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指出了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029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