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WORD版含答案 2021 2022 学
- 资源描述:
-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熟语积累及运用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运用】(判断下列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一位本来流连忘返的游子,却因一轮明月勾起了思乡的愁忧,夜不能寐,披衣而起,独自徘徊。(。没有强调留恋美好事物,应用“乐不思蜀”)二、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孟子认为,统治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做到“ _,_”,就可以称王了。答案: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三、文化常识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一、通假字1.时日害丧(“害”,
2、通“曷”,何日,何时)2.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方”,通“放”)3.盖徵招角招是也(“招”,同“韶”)二、一词多义三、指出下面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庶民子来(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2.述职者,述所职也(名词作动词,履行职守)3.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4.人不得,则非其上矣(形容词做动词,责怪)5.乐民之乐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四、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兄弟妻子离散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2.无非事者古义:“无”是“没有”;“非”意为“不是”今义:意为只、不外乎五、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1.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判断句)译文:得不
3、到这种快乐而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是不对的。2.善哉问也!(主谓倒装)译文:问得好啊!3.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宾语前置)译文:我们的王不巡游,我们如何能够休息?孟子运用“鼓乐”“田猎”的例子有什么目的? 【点拨】运用“鼓乐”“田猎”的例子,是为了增强说服力,由宫廷内的娱乐活动又扩展至宫廷外的娱乐活动。当君王不顾及百姓生活境况的时候,特别是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时,君王的娱乐活动只会使百姓更怨声载道。孟子所谓的同乐,不是说君王要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一同打猎),而是说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那么,百姓必然以君王之乐为乐,以君王之忧为忧。请联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说后人是如何
4、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明确】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是他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是君主对老百姓要有仁爱之心,而老百姓也会反过来关心和尊敬君主。它强调统治者要有推己及人的情怀,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一句话,就是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唯有“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才能达到“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景,说自己的快乐来自百姓的快乐:“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是继承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则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进一步提升丰
5、富了“与民同乐”思想。思想境界比“与民同乐”更高尚。【备选要点】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点拨】齐王一开始就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变了脸色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谈话气氛非常紧张,这时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不可能达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以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这句话也是大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其间孟子
6、已经偷换了原来的概念,此时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让孟子成功地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做好了准备,化被动为主动。2.这三则选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来说理,请举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点拨】对比内容好处第1则选文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作为例子,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爱戴正反对照,与民同乐的好处一目了然。突出了国君应当与民同乐的主旨第2则选文孟子先说周文王贤明,爱惜民力,深得百姓爱戴,接着说夏桀暴虐害民,受到百姓唾弃,百姓欲与之同归于尽一正一反,有力揭示了君王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第3则选
7、文孟子引用晏子跟齐景公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齐景公想出去游山玩水,晏子劝谏,先说古时候天子巡狩、诸侯述职,都是急百姓之所急,因此百姓也殷切盼望他们出游;眼下君王出游是“流连荒亡”,兴师动众而劳民伤财,为百姓添乱增忧从正反两方面,来启发宣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使主旨更加鲜明、有力3.孟子善辩,在大部分的对话体文章中,显示了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庄暴见孟子”一文,孟子要说服的对象是齐王。孟子是怎样说服他的?【点拨】(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孟子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2)把
8、话题引入预先构想的范围。当齐王对所谈的话题感兴趣后,孟子并未顺着原来的思路说下去,而是及时转换话题谈“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的问题。而齐王一时摸不着头脑,顺着孟子的思路回答“不若与众”。既然承认“不若与众”,那就得承认下文所说的“与民同乐”的观点。(3)对比和重复。运用对比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又有重复之语。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2题。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
9、:“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402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