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2

类型专题0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74399
  • 上传时间:2025-11-12
  • 格式:PPT
  • 页数:32
  • 大小:542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专题0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 03 人皆有 不忍 课件 2021 2022 学年 语文 古诗文 难点 篇目
    资源描述:

    1、“君子远庖厨,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指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是说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所以孟子强调加强个人自身修养,又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3.思考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过程与方法课堂分析,合作探

    2、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大难有大爱,众志成城。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2.思考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课堂知识点拨】一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人追封为“亚圣”。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性善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其仁政思想具体体现为: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保民而王”;主张“民有恒产”,减轻

    3、赋税;强调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他曾游历于齐、宋、魏、鲁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七篇。二孟子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齐桓晋文之事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三写作背景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

    4、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四文题解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忍”:狠。(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怜悯别人的心,同情别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5、端也,尤其有四体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注释】不忍人之心:不狠心对待别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即仁心。斯:这。以:用、拿。运之掌上:省略介词“于”,即“运之于掌上”。运,运转。意为非常容易。【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 隐 之 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

    6、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注释】所以:的原因。谓:说。乍:突然。孺子:小孩。于:介词,到。怵惕(ch t):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内(n):同“纳”,接纳。交:结交。于:介词,与,跟。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乡党:同乡。恶:音 w,厌恶,讨厌,憎恶。然:这样。【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样的心理。由是观之,无恻隐 之 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辞 让之心,非 人

    7、也;无是非 之 心,非人也。【注释】由是观之:由此看来。是,此;之,音节助词。羞恶:意动用法,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端 也,犹其有四体也。【注释】端:萌芽,发端,源头。“,也”表判断。人之有是四端也:人有这四种发端。之,助词,取独;是,这。犹:犹如,好像。四体:四肢。【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

    8、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端 也,犹其有四体也。【探究】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这里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方面。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说理铺张有力。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注释】不能:不行。自贼:指残害自

    9、己。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我:同“己”,自身。知皆扩而充之:懂得全都加以推广且充实它。扩,推广。充,充实。之,指四端。然:通“燃”,燃烧。达:通达,引申为涌流,泉水涌出。苟:如果。以:连词,来。保:安定。四海:指天下。古人以为中国四境,皆有海环之,故而以四海为天下。事:服侍,侍奉。【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

    10、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探究】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答案】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文章结构及论证思路第一层(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论证:先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心(人性)仁政(政治)以先王为例,突出了以“仁心”行“仁政”的思想,比较有说服力。比喻论证:“以不忍人

    11、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孺子将入井人皆有恻隐之心从正面举例,有用三个“非”从反面论述,具有客观性。第三层(“由是观之”至“不足以事父母”)正反对比论证: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正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12、。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证实扩大充实四端的必要性。假设对比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强调扩充“四端”在为人、为政方面的重要性。文言知识积累(一)虚词1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助词,的)人之有是四端也(助词,取独)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代词,代“四端”)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去往)2.以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介词,用)不足以事父母(连词,来)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词,凭借)3.于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到,介词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词,与,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介词,在不拘于

    13、时,学于余:介词,被;介词,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介词,从;介词,比(二)通假字非所以内(同“纳”,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若火之始然(通“燃”,燃烧)(三)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字1.恶 非恶其声而然也 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讨厌,憎恨罪过,罪恶哪里2.然 非恶其声而然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不以为然 夫子喟然叹曰这样同“燃”,燃烧对,正确的样子3.辞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未尝稍降辞色推辞告别言辞4.若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若入前为寿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如同,好像及,比得上代词,你如此连词,至于【课堂即学

    14、即练】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 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自贼者也非所以内交用于孺子之父母也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无辞让之心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无羞恶之心意动用法,“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愧、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乍:突然事:服侍,赡养忍:狠怵惕:惊惧。恻隐:怜悯贼:伤害、残害。内:同“纳”,接纳。所以:的原因辞让:推辞谦让要:同“邀”,求。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D足以保四海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答案】C

    15、【解析】A项,助词,的;主谓之间,取独。B项,介词,向;介词,与。D项,连词,来;介词,凭借。译文: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2、翻译下列句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答案】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课外拓展训练】孟子公孙丑上(节选)“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

    16、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孟子公孙丑上(节选)“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

    17、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

    18、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拔起C.今日病矣病:生病D.不耘苗者也耘:除草【答案】C【解析】病:疲惫,疲劳孟子公孙丑上(节选)“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

    19、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揠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

    20、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答案】C【解析】浩然之气是义在内心的聚集,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孟子公孙丑上(节选)“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3.翻译句子(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答案】(1)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他就会充满天地之间。(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答案】(2)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庄稼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庄稼。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0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4399.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