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皇帝的新装学案2无答案冀教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皇帝 新装 答案 冀教版
- 资源描述:
-
1、皇帝的新装【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童话的特点,领悟课文中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2.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有感情朗读课文。3.学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多角度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艺术手法。4.把握文章所揭示的主题,培养敢说真话的好品质。【学习重点】1.学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多角度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艺术手法。2.把握文章所揭示的主题,培养敢说真话的好品质。【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创作童话160余篇。代表作有海的女儿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等。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本文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
2、故事改编而成,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段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2、关于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3、写作背景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成为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
3、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一、【前置作业 * 我的自主学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你一定能写得规范、端正、整洁。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滑j(稽) 赏c(赐) 忙l( 碌) 御pn(聘) ci(裁)缝 愚chn( 蠢) bin(辨)别 xun(炫)耀 hi(骇)人听闻称职(chen) 呈报(cheng) 御聘(pin) 更衣(geng) 的确(di) 陛下(bi ) 爵士(jue) 勋章(xun ) 授予(yu) 随声附和(he)3、你能解释下列词语吗?呈报:用公文报告上级,这里指口头报告皇上。 称职
4、: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不可救药:原意是病重得已经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4、本文选自安徒生童话, 体裁是一篇童话,作者是丹麦(国家)著名童话作家 安徒生 。他一生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5、在文中找出看新装时描写人物的句子,并思考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人物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老大臣8-12官员17皇帝21-226、我的疑问:、 、 二、【合作探究 * 我们相互提高】【一】、复述课
5、文用自己的话按顺序复述,主要情节不能遗漏;态度自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二】、合作探究探究一: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这篇童话围绕“新装”这一线索,以时间为序,按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叙述了一个互相欺诈,最后被揭穿真想的滑稽故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每个括号内分别填上一个能体现本文结构的动词(爱)新装 (做)新装 ( 看 )新装 (穿展)新装 (揭)新装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探究二:走进文章,点评人物1、皇帝爱新装爱到了什么程度?文章用哪些词语表示出了这种程度?生活中真能达到这种程度吗?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爱新衣成癖;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到不了;夸
6、张)2、皇帝是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关心国家大事,沉溺于“新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不务正业,昏庸愚蠢)3、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因为皇帝酷爱新衣,骗子正是投其所好,引诱皇帝上钩)4、衣服有什么奇怪的特性?请在课文上划出原句。(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5、他们为什么说做出的衣服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人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称职或者愚蠢,这样说更有利于行骗成功;可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6、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类似,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写皇帝与他的亲
7、信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反复揭露他们碍于私利而自欺欺人的恶行,刻画他们那种丑恶可笑的嘴脸。如果只写其中一次,则不足以揭露整个宫廷的腐败,然而三个场面又几乎雷同,一一写来,要写得耐读,实在困难。作者善于准确把握人物身份和年龄的特点,充分调动语言艺术,把三个场面写得类而不同,娓娓道来,情趣横生,使情节得到了充分的展开。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
8、常惊诧,但是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他们三个人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定语气强烈。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对这三个人的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话有多有少,有具体的有概括的,各不相同。特别是老大臣的语言,他不仅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总起来看,写老大臣比后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他
9、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大臣的以讹传讹,实质上给皇上更增添了一层虚荣心:大臣们尚且能看见,我怎能视而不见?可见,皇帝不但上了骗子的当,而且还受了大臣们的骗,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正是那个社会的恶习。7、阅读赏析文章第五自然段关于皇帝一波三折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
10、,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自信。接着是第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虽然如此,但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8、面对显而易见的骗局,大家却都不敢说真话,他们的原因一样吗?请你分别说一下。皇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怕丢了王位;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怕丢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