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冀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材梳理 三年级 下册 语文 教材 梳理 专项 部分 古诗文 冀教版
- 资源描述:
-
1、专项部分 古诗文 游 园 不 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游园不值: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值:碰到,遇到。 2.应:可能,大概。 4.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3.怜:爱惜,怜惜,爱怜。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怜悯”,是“爱”的意思。 5.苍苔:绿色的苔藓,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6.印:这里当“踩踏”讲。7.小扣:轻轻地敲。扣:同“叩”,敲。 8.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柴门。 9.关:关闭。这里指锁的意思。【译文】大概是
2、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踏上脚印吧。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园门虽然闭得紧,满园子的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一枝红杏伸到墙外来了。【作者简介】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于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饶有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另外,
3、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赏析】这首七言绝句写了诗人春天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十分形象有趣而又富于哲理。表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颂。诗的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开篇首先交代了作者拜访朋友没有遇到主人,无法观赏园内迷人春色的失落与遗憾。写得诙谐幽默而又富有风趣,说可能是园子的主人爱惜园内的茵茵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脚印,所以“柴扉”久扣而“不开”。诗人故意将主人不在
4、家说成是有意拒绝,这恰恰为下文作了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构想,才巧妙地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主人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整个春色关在园内,自欣独赏,可是满园“春色”关怎能关得住?稍不留神,就有“一枝红杏”偷偷地“出墙来”,并且仿佛是有意告诉客人:“院子里已经是百花争春啦!”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妙,这拟人化了的“春色”和“红杏”,不仅形象鲜活生动,而且景中含情,情中寓理,使读者浮想联翩,获得人生哲理的启示“春色”是任何人都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与娇艳,以它特有的方式昭示天下,春天已经来临。同时也从另一个
5、角度告诉人们,一切美好的新生的事物都是任何力量也封锁不了、禁锢不住的,它必能冲破一切束缚与遏制,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蓬勃发展。作品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是写“游园不值”,“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不得不索然而归,把情绪压向低谷。就在诗人打算离开之际,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于是诗人的情绪一下就上升到了顶峰。由抑到扬,悬念跌宕,耐人回味。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做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注释】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2寻芳:游春,踏青。
6、即寻觅美好的春景。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4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5. 识得:感觉到。6. 东风:春风。【译文】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沿着泗水河畔去踏青,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作者简介】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政绩显赫。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平生广注儒学典籍
7、,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泗水河边的春天美丽的景象,赞美了春天无限的生命力,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准确地反映出了春天的特征,成为千古名句,常常被人用
8、来形容一派生气勃勃的新气象。诗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到郊外去踏青,沐浴春风之中,看到满眼春色,不禁发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赞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两句写郊外踏青时所看到的情景。诗人选择了丽日晴空这样的好日子,沿着泗水河畔去郊游,看到无边无际的春天景色焕然一新,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是对美好春光的不尽赞美。诗人在这里把春天写得生机勃勃,青春热烈。春天万物复苏,春天百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这美好的景致都是春风带来的,如果没有春风,就没有这美好的春天。赞美之中又发出理趣,别具一格。朱熹是理学大师,是儒家道统的继承人。他在这美丽的春天来到泗水
9、之滨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寻芳”,是别有一番感受的,因此他的踏青赏春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他是把孔子的学说比作春风,她博大精深,化育万物,泽被后世。这首诗寓情于景,语言清新活泼,尤其是后两句以其内涵丰富,形象鲜明,一直广为流传。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