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昆明市 官渡区 2018 2019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末 学业 水平 检测 试题
- 资源描述:
-
1、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及姓名,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考生必须把所有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选项框,不要填涂和勾划无关选项。其他试题用黑色碳素笔作答,答案不要超出给定的答题框。4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答题
2、,不按要求答题所造成的后果由本人自负。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高适和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
3、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
4、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毛阿敏唱的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也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
5、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B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
6、名而创作的。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D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
7、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C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画家 马晓红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山,浓淡相宜,宛如一幅山水画。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工作近十年,每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迷茫。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父老乡
8、亲。暮春,我请了几天假,回家探望一下老父亲,顺便 “思考人生”。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我生活过六年的县城。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在我的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现在,撞进我眼帘的,俨然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十几幢高楼大厦。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高高矮矮的大楼。远处,还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位老人吸引住了。老人
9、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不忍打扰他,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他画画。画的内容很是奇怪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而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观察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只见田间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一叶渔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舟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船头坐一老妇,红裙青
10、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老人家,你画的是”我看着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画的就是这里。”他在稻田旁又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象了。”“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却变了”“您就是南山先生吧。”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他不置可否,开始收拾画架。“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我指指远处的群山。老人停住
11、手,看着我。“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真是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在不断地扩张。” “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走远了。天色尚早,我想到广场中心大厦看看,给老爸买点儿东西。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宣传城市建设的成就。一张名为“伟大启航”图片上,县长站在挖掘机前,建筑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个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那位建筑师,竟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
12、画家南山先生。(玉融文学2018年第1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作品的开篇,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我”回乡路上看到的的美景,揭示了文章 “思考人生”这一主旨。B作者将眼前的县城与记忆中的县城进行对比,描写了县城的落后,表达了“我”希望家乡变得更加美好的愿望。C当我问到画家是否是南山先生时,画家“不置可否”,主要是因为画家心里感到惭愧,觉得不好意思表明身份。D文章结尾巧妙,与题目相呼应,既点明了画家真实的身份,又引发读者读者的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5小说在塑造画家这个人物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找出来并简要进行分析。(6分) 答: 6小
13、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该觉醒了!”,有人认为是指应该停止破坏生态,也有人认为是指发展乡村经济应该觉醒,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 ) ,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
14、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合适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
15、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临的首要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货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并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摘编自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创业创新)材料三: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如何?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
16、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
17、以失败告终。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中的受访者普遍认为,就创业而言,创业时机的选择、相关的工作经验与专业知识不仅重要而且缺一不可。B材料二表明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临的首要难题,因此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货必须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C材料三的访谈节选中,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给予
18、了肯定,但对其具体落实他认为还需要有一个过程。D材料四以安徽师大学生陈博群和伙伴的经历为例,旨在说明大学生都已经意识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从而在校期间便开始创业。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附图的统计数据显示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中,发现商机占55%,为了梦想占22%,这说明大多数创业者都能把握创业时机。B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创业状况,材料二和三则重点关注政府部门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C光明日报和中国工商报网分别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和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D材料三四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
19、生的创业困境,同时不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体现了较强的客观性。9大学生要顺利进行创业,需要哪些条件要素?请结合材料简述各方作用。(6分)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
20、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