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课件14: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课件14: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课件 14 武退秦师
- 资源描述:
-
1、左传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式等文言知识,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及伏笔、照应的技巧。3.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体会烛之武说理的语言艺术。4.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感悟烛之武的爱国情怀。学习目标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的顺序著成了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汉代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连线作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对春秋的解释。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为“春秋三传”
2、。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具有极高价值的历史文献。左传也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散文作品,它的不少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叙事写人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春秋初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大的诸侯国乘机兼并邻近小的诸侯国,扩大势力范围,争取霸主地位。秦、晋为联姻之国,在对外问题上采取联合行动,有暂时的共同利益。探寻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而此役楚国失败。而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这样,当晋国发动对郑
3、国的战争时,晋国自然想到了联合秦国。本文写的就是郑国在秦、晋两国联军直逼城下的危急关头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1.郑国被围攻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文意试作分析。提示“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可谓言简意赅而形神俱备。这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铺垫。从秦、晋围郑的原因看,无礼于晋、贰于楚这两件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这是下文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基础。预习导读2.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提示 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文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文
4、公明理退兵(一场虚惊)。3.第3段叙述烛之武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的经过。烛之武的说辞包含了几层意思?试加以概括。提示 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烛之武的说辞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并点明晋国的贪得无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及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剖析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深刻反省,勇于自责,可见其头脑清醒,胸怀宽广,情
5、真意切。句段剖析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剖析 由此句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有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重要原因。1.第1段中,秦、晋之军分驻两处的描写,有何作用?提示“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郑国形势危急,点出了烛之武游说秦的背景,为烛之武的出场渲染气氛。同时,写出秦、晋两军分地驻扎,也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做铺垫。文本探究2.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有何作用?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