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社戏》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戏 人教版 语文 年级 教案
- 资源描述:
-
1、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社戏教案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2、。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 “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什么是社
3、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 xng ) 偏僻(p ) 挖掘( ju ) 钓鱼(dio ) 悠扬( yu ) 弥散(m ) 宛转( wn ) 踊跃(yng ) 兽脊( J ) 蕴藻(yn ) 乌篷( png ) 支撑(chng ) 漂渺(mio ) 旺相(xing ) 撮着( cu ) 桕树(ji ) (二)自
4、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 (2)看戏中(430段) (3)看戏后(3l一40段) 2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写: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六一公公送豆。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精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
5、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2、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
6、夜归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叫不到船; 不准和别人去; 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八叔公的船回来了; 与我同去; 保证不出事。 好处: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3、易忽略的精彩处: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 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4、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
7、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 (1013) 5、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将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6、阅读第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嗅觉:(清香) 触觉:(扑面吹来) 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歌吹) 想象(感受):(戏台、渔火)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
8、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7、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较为明显。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