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单元第1课《窦娥冤》教案1 .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窦娥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单元第1课窦娥冤教案1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单元 教案
- 资源描述:
-
1、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3.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副对联: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板书于黑板一侧)。哪一位同学来谈一谈其中蕴含的道理? 明确:这副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与元杂
3、剧介绍1、关于作者: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
4、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
5、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6、。三、识记基本的知识。出示投影(注意字词) 盗跖() 前合后偃() 罪愆() 苌弘() 亢旱() 暄() 盗跖颜渊:跖,传说中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 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只留影子。形容孤独一人。 古陌荒歼:指荒凉的地方。阡、陌,田间小路。四、速读感知,理清思路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介绍。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板书简示为:1
7、、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2、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3、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4、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五、具体研习课文 1.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1)分析窦娥的形象特征。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明确: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子形象,从文章中看,一个“冤”字贯穿其中,由一个冤字引出了窦娥的怨、悲、恨,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刚烈性格。 窦娥从上一场,就先用一支【端正好】的曲子,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以“动地惊天”。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
8、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板书)。既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又表达了对不公正的封建法制和封建秩序的抗议(板书)和否定,很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接着在诀别婆婆一部分中,充分展现了窦娥性格的另一面:淳朴、善良(板书)的美好心灵。从窦娥的行动和宾白中我们可以知道,窦娥是刚强的,面对酷刑,坚持正理。但为了婆婆免遭毒打,才被迫屈招。即使是走后街,也是为了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到了如此悲惨的境地,仍在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窦娥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灵,充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窦娥临死前的希望和要求,也仅仅是央求婆婆顾念自己冤屈而死和
9、生前的孤苦无依,对自己“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更突出了这一弱女子的悲惨遭遇。窦娥这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板书)和坚决抗争(板书),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以上答案仅供教师参考,学生回答只要抓住要点就应该给予肯定。) 学生结合剧情
10、思考并讨论:窦娥一个善良的女子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的? 讨论后明确,从剧情中可以了解到窦娥的经历。她先是被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而后又年轻守寡,被张驴儿父子恃强霸占,再加上桃杌太守的草菅人命、严刑逼供,才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这一步一步的逼迫,也使得窦娥善良的性格越来越坚强。她不愿答应张驴儿的逼婚,还是抱着守贞节的道德观念,就是被张驴儿以父死相要挟时,窦娥对封建官府还抱有幻想,企图以官府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在遭到桃杌太守的毒打后,这一幻想就消失了,希望也彻底破灭了。由于她来自生活的底层,受的迫害越多,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就越清楚,反抗就越强烈。由此可见,窦娥并非是一开始就对官府有
11、着清醒认识的,而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对她撒开一面大网,使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走上反抗的道路。即使是本折一开始,窦娥在指天斥地的怒骂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哎,只落得个两泪涟涟”。直到“三桩誓愿”,她即将悲惨地离开人世的一刹那,她的感情才喷涌而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腐败、黑暗的封建吏治。可以说,窦娥的反抗也是被迫被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逼出来的,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和否定。(2)分析蔡婆婆的形象及意义。 讨论后明确:蔡婆婆也是善良的人,虽然她收养窦娥是为了抵押顶债,十几年的相依为命使她和窦娥之间有了一种同命相怜的母子般的情感,这从她的宾白中可以看出
12、。她对窦娥的受屈也是非常悲痛的,两处“痛杀我也”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但她在现实面前却没有窦娥那样坚强,那样敢于斗争,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只能是逆来顺受;窦娥受刑时,也不敢提出有利于窦娥的证据,体现了她的懦弱、动摇。不过,赴刑场的路上为窦娥送行,之后又为窦娥收尸,还是可以看出她的那份善良的。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她的软弱,才引狼入室;正是她的动摇,才给了张驴儿可乘之机。所以,她也是逼迫窦娥走向悲剧的一员。 蔡婆婆的形象与窦娥形成了鲜明对比,对窦娥形象的成功塑造作了映衬和必要的铺垫。 (3)学生思考:既然蔡婆婆间接参与了对窦娥的迫害,为什么窦娥还要替她顶罪呢?这不是“愚孝”吗? 讨论明确:窦娥不是
13、替婆婆顶罪,而是不忍见婆婆受拷打而屈招,这充分体现了窦娥也只是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普通女子,包括她为丈夫守贞节。虽然这是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但作为一个儿媳向婆婆尽孝,免使婆婆受罪,这一品行还是能得到社会认同的。“百善孝为先”嘛!小辈向长辈尽孝道,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应该发扬的。我们反对那种无原则的百依百顺的孝道,但对于牺牲自我,以避免长辈受害的“孝”,还是应该赞同的。并且通过窦娥处处替婆婆着想,关怀婆婆,尤其是本折中,在临刑时仍劝婆婆不要悲痛,更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善良。如此善良又恪守妇道的女子却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可见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腐败,更有力地抨击了腐朽的社会秩序,突出了文章的
14、主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塑造窦娥这一形象要表现的主题。 经讨论后明确: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人悲剧的代表作。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以及在它的庇护下流氓恶棍的横行;也反映了人民深重的苦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部剧称得上是元代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但是这场冤案是在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了高官后平反的。这表明古代劳动人民把自己的苦难寄托在明君或清官的身上,虽然符合了劳动人民的愿望,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思想的局限性。劳动人民无法认识到造成其苦难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只有推翻这一制度,劳动人民才
15、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思想局限在其他的戏剧和小说中也有反映。 3.自由朗读滚绣球一曲,想想窦娥被贪赃官吏屈判死罪时,为什么要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明确:在窦娥的时代里,人民深受君权的迫害和神权的束缚,因为在封建道德中,皇帝(天子)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体现,人民是相信“天地鬼神明察人世是非,主持人间正道”的,而封建官吏也往往以“青天”自居。窦娥生在窦天章这个落魄书生之家,深受政权与神权的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给窦娥时,她依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只是临上刑场时,她方才清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社会真面目。于是,在滚绣球中,她猛烈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