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 再别康桥 教案(1) .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 再别康桥 教案1 广西 南宁市 江南 江西 学人 高中语文 必修 教案
- 资源描述:
-
1、1.2 再别康桥 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 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3 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4 分析鉴赏:体会诗境之美,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意境的营造。教学设想:板书设计: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现代诗人
2、、散文家。笔名云中鹤、南胡。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思想感情: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如多情郎之于恋人,含情脉脉,又默默示爱。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的心。有一位文学家说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第一部是胡适之的尝试记,第二部是郭沫若的女神,第三部是徐志摩志摩的诗,就是
3、现在许多青年朋友也喜欢志摩的诗,那么,志摩的诗魅力何在呢?诗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下面我们走进他的一首名诗再别康桥,一切皆知。一徐志摩个人资料与康桥的渊源。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
4、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成为北平少女界“大众情人”。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二、新诗?(上接板书)三、如何鉴赏新
5、诗?(上接板书)四、欣赏诵读课文 范读正音 青荇(xng) 长篙(go) 漫溯(s) 笙(shng)箫五、研讨体会:(教材分析接板书)学生分析分析首尾 看首尾呼应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 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再会吧,康桥!),害怕惊醒了它。三个“轻轻地”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象清风一样悄无声息来,又悄无声息的去的难舍之情。三个“悄悄地”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的来,又潇洒的走。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美藏于内心,
6、不忍打破这种宁静的惜爱之情。为全诗歌确定了情感基调 分析2-6节建筑美全诗7节,每节两句,四行一节,单行、双行错开一个排列,整齐划一,形式上给人美感。音乐美同时都押韵,音节和谐,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节奏感强。绘画美4诗人重回康桥,漫步于秀丽的康河之畔,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既与夕阳相映,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树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暗喻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
7、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诗中有折柳送人习惯。故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就别具意义了,别离愁情就更浓了。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6“青荇在水底招摇”但这里的青荇,只是
8、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这里是贬义褒用。“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在这里,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在康河波水的柔情款款之中,怎能不让青荇招摇呢?因为招摇得殷切,所以诗人心甘情愿地做柔波中的一条水草。 “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
9、“天上的彩虹”? 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正像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是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他如何能不如痴如醉地爱着它呢?小结: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境鲜明、色彩绚丽。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8 重回康桥
10、,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 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9感受一下第6节,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感情发生了
11、这样大的变化?是离别之情,从“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可以看出来,连热闹的夏虫也沉默了,连昔日热闹的康桥也沉默了。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又回到第1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
12、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七节11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2“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
13、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15 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这种爱不是占有,不是征服,不是掠夺,纯洁无瑕。 六、学生自由朗读 体会意境美(上接板书)在前几课里,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课接着运用这种
14、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意境之美,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体会意境美问: 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
15、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总结全诗领会韵律美“五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原因眼到情到,情到意到,意到功到,功到自然成。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4、一年级语文阅读课件-第四课 妈妈的礼物(共22张PPT)-全国通用.ppt
